<< 回首頁 >>

 

|  1  |  2  |  3  |

 

陝北行(下)

 

陝北絕景、中華文明

 

靖邊波浪谷

 

在留宿延安的兩天,我們走北奔南地參觀了陝北兩處地貌奇觀。離開文安驛後,繼續朝西北而行,來到榆林市靖邊縣,只見路邊多是沙礫地,長著紅柳、駱駝刺之類的植物,間中還映現一個個土墩,那就是明長城的遺跡了。靖邊位於陝西與內蒙古的邊界,我們的目的地是龍洲鎮的波浪谷

駱駝刺

 

波浪谷是一種紅砂岩地貌,原被厚重的黃土所覆蓋,經過數千萬年風力和雨水的沖刷與沉積,塑成了各種形狀的孤峰及層層疊疊的巨石,尤其是那些巨石像波浪般一圈圈、一坨坨地湧向溝壑,確是國內少見的奇景。

 

 

神奇波浪()

我們踏著岩峰或巨石之間的狹路往下行,一不小心就會被紅沙滑倒,所以有些地方是禁止通行的。

 

 

岩峰狹路

 

波浪谷為群山圍繞,四周山脈的雨水流入谷地形成一個個小湖,由於紅砂岩色如丹霞,碧水丹山,所以波浪谷景區又有「水上丹霞」的稱號。

靖邊波浪谷

 

碧水丹山

我們在波浪谷走了三個景區,由於區內尚未有任何標示,故連導遊、領隊也說不清身在何區何景。在波浪谷的周邊散佈著廢置的窰洞,山上有喇嘛教廟宇,其實都可轉化為一些附屬景點。可能波浪谷是近年才開發的,在旅遊設施及管理方面仍未到位,相信當這裡漸漸成為熱點後,又將是另一番景象吧。

   

神奇波浪()


甘泉大峽谷

停留延安的第二天,在參觀完王家坪革命紀念館後,我們來到延安市南面的甘泉縣。在下寺灣鎮吃過午飯,續往甘泉大峽谷。

 

遊覽路線

 

峽谷位於雨岔村,故又名雨岔大峽谷。據悉雨岔大峽谷是2017年經一位央視記者推介後而火熱起來的,現已由甘泉旅遊公司接管開發,在服務及管理方面比靖邊波浪谷好多了。

 

 
 

雨岔大峽谷

雨岔大峽谷共有七條峽溝,一般只開放一線天、牡丹溝、樺樹溝三條,也只能坐景區的車穿梭遊覽。雨岔大峽谷的形成,據考證是千萬年前因一次強烈地震而令黃土丘陵的山體出現一道大裂縫,當中寬窄不一,經雨水長年沖刷,漸漸形成這奇特的地貌。

 

一線天岩壁

 

我們第一站先參觀一線天,其實由岩體裂隙而成的「一線天」並不少見,它的學名又叫「隘谷」。這一線天長約50米,縫隙的兩面岩壁有著不同的紋理、顏色,加上苔藓的有無以及陽光的進出,竟幻成一大幅流動的圖畫,確是令人驚嘆﹗進溝者一個挨著一個,遇有出來者先要側身讓路;大家都抬頭觀景或拍攝,冷不防踩著溝底的積水,弄得一腳泥濘,可又沒聽到有人在埋怨。

 

 

摩肩接踵

第二站牡丹溝離一線天只有100米,溝底的路較闊,裡面還分東西兩路。與一線天最大的不同之處是牡丹溝的路迂迴曲折,而精彩也由此而生,這裡的岩壁在直立中又有凹凸,構成了許多不同的弧度;於溝路轉折處又把眾多弧度覆疊起來,在不同光線的映照下,真是一個難以名狀的魔幻世界。在這裡觀景或拍照又有不同,人們不只抬頭而已,有時需要側身、後仰甚至蹲下才可為功。

牡丹溝()

 

牡丹溝()

參觀完牡丹溝後,再乘區間車前往樺樹溝。樺樹溝長約200米,公認是雨岔大峽谷的精華部分,這一段迂迴起伏,層出不窮的隘谷走廊,弧度更多變,色彩更豐富,光影更奇幻,時時給人帶來驚喜,真有「別人天地非人間」之感。

樺樹溝入口

 

樺樹溝()

不過如要我再加倍地描劃、形容,只覺有點詞窮了。我倒覺得雨岔大峽谷的紋理、圖案多以曲線、螺旋的線條為主,總是一波波、一浪浪,回環交錯的,不就是另一個「波浪谷」嗎﹖分別只是一個藏於內,一個表於外而已。

樺樹溝()

 

樺樹溝()

團友中也頗有環球旅行經驗者,閒聊中把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波浪谷和羚羊峽谷與陝北此二谷相題並論,有以為可相媲美,有以為遠遠不及,我沒有親身經歷,當然無從置喙,但無論如何,能看到此兩個地貌奇觀確是此程中的一大收穫。


軒轅廟與黃帝陵

旅程的第七天離開延安,繼續南下,我們來到曾位於中國正中心的黃陵縣。黃帝陵位於縣北的橋山上,《史記》載:「黃帝崩,葬橋山。」1961年國務院公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陵墓001號就是黃帝陵,故有「天下第一陵」之譽。

 

黃帝陵碑

 

站在遊客中心前等候時,只見橋山下有沮水河圍繞,兩岸綠柳盈盈,山上翠柏蓊鬱,軒轅廟就在橋山之麓,隔河一望已教我心焉嚮往。

 

 

 

仰望橋山

跨過軒轅橋,再拾級而上,來到軒轅廟。軒轅廟又叫黃帝廟,始建於漢代,廟裡有許多古跡及文物,令人目不暇給。

 

軒轅廟

 

最先看到的是估計有五千多年樹齡的「黃帝手植柏」,樹高19米,胸徑11米,要七個人才能圍攏。

 

 
 

黃帝手植柏

穿過誠心亭,這是以前供祭祀人拍塵、整冠的地方;然後路上碑碣林立,當眼處可見為香港及澳門回歸而立的紀念碑。

 

回歸紀念碑

 

最引人注目的是置於碑亭中包括現代四大領袖,依次是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鄧小平題字的碑文,其中毛澤東的一方的是他1937年在延安時用鉛筆草擬的祭文,與其說是題字,更可視為當時紅軍的一篇「出師表」。

 
 

毛澤東祭文

繼續前行,在一亭子中用玻璃圍封了一塊「黃帝腳印石」,其腳印比常人大許多。跟著就看到另一棵古柏,樹幹斑痕纍纍,名叫「漢武掛甲柏」。史載漢武帝征朔方歸來,曾上橋山祭黃帝陵,民間便有「掛甲于此樹」的傳聞。

 

漢武掛甲柏

 

與「掛甲柏」隔著大道的是人文初祖殿,這是廟中參拜黃帝之處,民國時期不少軍政大員均曾到此,現今「人文初祖」的匾額就是當時國民黨司令官程潛所題的。

 

 

程潛題匾

殿中的黃帝像根據漢畫像磚的形象所塑,古意盎然。從初祖殿再往上行,只見坡上屹立一座氣勢恢宏的大殿,重檐廡殿頂,四面無壁,這是1992年新修的軒轅大殿。如今每年春秋兩次祭黃大典就在這裡舉行。

 

軒轅大殿

 

大殿共有36根石柱,最特別的是殿頂開了一個大圓,陽光下射殿中地板形成另一個大圓,這個融合傳統意念及現代風格的建築設計,令人嘆為觀止,也使黃帝廟生色不少。

 

 
 

殿頂天圓

在軒轅廟的側門乘觀光車上山,一路所見盡是柏樹。據稱橋山有柏樹8萬多棵,其中樹齡千年以上的也有3萬多。

 

柏樹成林

 

過了一對闕門,進陵的路旁間歇地樹立一塊塊詩碑,如李白的《鼎原》、范仲淹的《祭黃陵》、魯迅的《自題小像》等,或寫黃帝的傳說,或記黃陵的風光,甚或抒發愛國之志,都很切合當下情景。

 
 

陵道詩碑

行行到達下馬石碑樓,碑上刻著:「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然後踏上古柏森森的謁陵神道,直趨黃帝陵去。黃帝陵冢高約4米,周長約50米,周圍護以石欄,冢邊環以古柏。傳說黃帝活了118歲,天上的黃龍飛來橋山接他升天,人們就為他築了這個衣冠冢。

黃帝陵冢

 

冢前有祭亭,亭內前面立著郭沫若所題「黃帝陵」的石碑,後面是明嘉靖年間刻著「橋山龍馭」的舊碑,紀錄了黃帝升仙的傳說。

 

黃帝陵亭

陵前40米處有一個高約20米的祭臺,叫做漢武仙臺。此臺傳為漢武帝上橋山祭陵時所建,歷代均有翻修。我沿著盤旋的石階而上,臺頂只是一個露天的圓形祭壇而已。

 

漢武仙臺

 

陵後可通往盤龍崗,據說是橋山的「龍頭」所在,兩側各有一棵直刺蒼穹的無葉古柏,宛如一對「龍角」,被譽為黃帝陵的奇景之一。

   

橋山龍角


那年花開月正圓

離開黃陵縣,團隊繼續南下。過了銅川市,已漸離陝北而回到關中平原了。 午後到達涇陽安吳堡,參觀吳家大院

吳家大院

 

吳家是清末涇陽的巨賈,吳周氏更是一位商業奇才,相傳慈禧避難途經西安時,周瑩曾給予接待,深得慈禧的歡心,後來獲封一品誥命夫人。吳家大院即周瑩的夫家,抗日戰爭時吳氏後人把宅院捐給了政府,於國共內戰時期,吳家大院曾為中共培養青年幹部的基地。

 
 

周瑩塑像

現在參觀的主要是這個青訓班的舊址,如一進和二進之間的六椽堂是當年的青訓講堂;三進院後有一座中西合璧的石樓,是當年教官的辦公室;花園裡還有當年朱德所題「學好本領上前線」的標語

 

後院石樓

 

花園另一邊的側門,朝著園內仍有一座戲台,那是光緒年間吳周氏為迎御賜「護國夫人」金匾所建的迎祥宮所留下的,見證了歲月滄桑。

 

 

 

清末戲台

年前有一齣先後曾在內地和香港熱播的電視劇,叫做《那年花開月正圓》,講述由江湖賣藝人養大的周瑩,幾經波折成為吳家媳婦,後來夫死而吳家沒落,周瑩憑著超人的商業才能竟令吳家東山再起,成為涇陽家喻戶曉的傳奇。參觀吳家大院時,不大能與這電視劇聯繫起來,坦白說是有點失望的。但戲劇歸戲劇,畢竟事實是大有出入的。

周家大院

 

跟著我們續往三原的周家大院,周瑩其實是道光年間巨富周梅村之女,周梅村富而後仕,官至刑部員外郎,所以大宅儀門之後就有一塊「秋官第」的直匾。周家大院原有五進十七院落,比吳家大院更大,後因遭火劫,現只留下一個院落而已。儘管如此,也教我大飽眼福。

 

 

 

「秋官第」匾

首先進門廳便看到一塊立馬石,據說是專為周瑩上下馬而設的;大門內照壁的兩面,分別刻上「唐堯拜相」和「大禹牧牛」的故事,都是精緻的磚雕;而最有趣的是前廳牆上一幅刻有鷹、熊、猴的磚雕,隱含「英雄封侯」之意,在導賞員的解說下,大家都看得津津有味。

立馬石

 

「英雄封侯」

不管是梁托、駝峰,還是雀替、掛落,抬頭所見盡是精雕細繪的木雕,不過最吸引我的要算是前廂房隔扇門下的彩繪裙板,以文學、歷史為題材,用富麗而不失莊重的色調演繹了古典的韻致。

 

彩繪裙板

 

至於石雕,只須看院內那些紋飾不同、造型多樣的柱礎,也令我留連不捨。 磚雕、木雕、石雕被稱為古建築三絕,沒預料只在這一間渭北大宅,就可看到這麼多精品。

 

 
 

柱礎石雕

大宅的主人周梅村不只是富商,更是一個儒雅之人。過了上懸「謙受堂」匾額的後門就到了退廳,廳內懸掛宮燈十二盞,宮燈雖是新造的,但梁上的掛鈎據說是清代的原物。

 

十二宮燈

 

然後再進到了後樓吳梅村的住處,樓名「懷古月軒」,並有吳氏親書的題記。最教我驚詫的是導賞員把這約三百字的題記,竟能一字不漏,句讀分明地背誦出來 ,她說從題記可見吳氏對文學的熱愛。

 

 

 

樓軒題記

又說二樓後牆還有一個月窗,是主人用來觀景賞月的地方。兩邊廂房是他的兒女的臥室,其一就是周瑩的閨房。導賞員沒有談及周瑩的成長、出嫁以及她精於營商的原因,但我覺得這已不重要了。我特地繞到屋後去看那一扇月窗,確是主人風流蘊藉的點晴之筆。

風雅月窗

   

三原、涇陽均屬咸陽市,是昔日長安京畿之地,匯聚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在回西安途中,經過「大地原點」標識、「涇渭分明」二水交匯處、明代崇文塔、唐楊氏順陵等,都只能過門不入或匆匆一瞥,陝北之旅亦到了尾聲,有無限依依之感。

「大地原點」

 

明代崇文塔

 

<< 接上頁 >>

 

<<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