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賞聯讀對臨勝迹(四) |
||
對聯的修辭(續) |
||
3. 引用與用典 |
||
引用是有意將前人的詩句、文句用在對聯之中的手法。上面提到的岳陽樓及秋瑾故居的對聯都是例證,如「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明顯出自《岳陽樓記》,而「悲哉秋之為氣」則用了宋玉《九辯》的首句。 |
||
![]() |
集芙蓉以為裳又樹蕙之百畝 |
|
![]() |
||
汨羅屈子祠 |
||
這是郭沫若為屈子祠所撰寫的對聯,讀過《楚辭》的人都很易看出「集芙蓉以為裳」、「又樹蕙之百畝」、「帥雲霓而來御」、「將往觀乎四荒」全摘自《離騷》,只作了一點調動和重組而已,也可說是一副集句聯。
|
||
![]() |
秭歸屈原故里 |
|
暗引即不明顯地引用,而是把前人的詩詞、文句化用於對聯中。例如:
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 |
||
![]() |
||
杭州西湖 |
|
|
這是杭州西湖邊中山公園西湖天下景亭的對聯,聯中出現的「水」、「山」、「晴」、「雨」、「好」、「奇」六字,其實都來自蘇軾的兩句詩:「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就是一種化用前人詩句的技巧。此聯也涉及疊字和回文的運用,留待下文再作補充。 |
||
西湖天下景亭 |
||
然後講用典,用典就是或明或暗地在對聯中運用了古人的語句或故事,重點不是語句,而是當中的故事。請看下面兩個例子: |
||
![]() |
蝶在夢中人在蝶中莊生到此疑入夢 湖在天上島在湖上屈子登臨如問天 (廣東肇慶鼎湖山蝴蝶谷) |
|
![]() |
||
蝴蝶谷 |
||
肇慶鼎湖山上有一個鼎湖,湖邊有蝴蝶谷,上引對聯分別用了莊子《秋水篇》中「莊生夢蝶」和屈原寫《天問》而「問天」的故事,就是用典的手法。
|
||
肇慶鼎湖 |
||
蘇州網師園的對聯出自鄭板橋,上下各用四字,可謂惜墨如金,其中的用典較為隱晦。 曾三顏四 禹寸陶分 (蘇州網師園濯纓水閣) 當中「曾」、「顏」、「禹」、「陶」都是人名的簡稱,而「三」、「四」、「寸」、「分」各有出處和故事。曾是曾參,顏是顏淵,都是孔門的聖哲,《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其身。」 《論語.顏淵》:「顏淵問仁,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
![]() |
![]() |
![]() |
蘇州網師園 |
鄭板橋對聯 |
濯纓水閣 |
上聯的「曾三」就是曾子「三省其身」的縮寫,「顏四」就是顏淵以「四禮」行仁的簡略。至於「禹寸陶分」則出自《晉書.陶侃傳》:「常語人曰: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即陶侃勸人學習大禹那樣珍惜光陰。全聯可見園主重視修身立德,並以惜時自勉。 |
||
|
||
4. 比喻和比擬 |
||
講修辭不能不提比喻和比擬。比喻即用跟甲有相似之處的乙來寫甲,以達到更生動、更鮮明的效果。試看下面兩個例子: |
||
![]() |
第一副
白水如棉不用弓彈花自散 |
|
![]() |
||
黃菓樹牌坊 |
|
|
見於黃菓樹瀑布景區大牌坊的門柱,上聯用一匹棉布來比喻大瀑布,「不用弓彈花自散」,寫得甚有動感;下聯是指幾公里外紅崖山上的一塊石壁像被火燒得紅紅,由於壁上有一堆讀不懂的文字,故又名「紅崖天書」。 |
||
![]() |
黃菓樹瀑布 |
|
第二副
數點梅花亡國淚 見於揚州梅花嶺下史公祠的饗堂門前。「數點梅花」是梅花嶺的現景,「二分明月」是揚州的代稱,都切合史公祠所在的地方。 |
||
史公祠饗堂 |
|
![]() |
上下聯分別以梅花和明月來比喻臣子的眼淚與忠心,同時梅花象徵聖貞的氣節,明月象徵磊落的胸懷,用來形容史可法的崇高品格是再貼切不過的了。
|
||
史可法像 |
||
比擬是把物擬作人或人擬為物,即把甲當作乙來寫,或把乙當作甲來寫,前者叫擬人,後者叫擬物。下面舉出兩個例子: |
||
![]() |
第一聯 古瑟彈波魚作畫 春風梳柳鳥吟詩 (江蘇常州紅梅公園古春軒) 把「古瑟」、「魚」、「春風」、「鳥」等物擬作人,可以「彈波」、「作畫」、「梳柳」、「吟詩」,寫得生機蓬勃,洋溢詩情畫意。
|
|
常州古春軒 |
![]() |
|
第二聯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福建福州林則徐紀念館) 把人的胸襟和意志比擬為容納百川的大海及屹立千仞的山壁,就用了擬物法,據說此聯乃林則徐自撰,確是他的人格的最佳寫照。 |
||
林則徐紀念館 |
||
對聯除了供人閱讀,也是供人唸誦的,因此撰聯者都會經營音節以求聲律諧協,並產生某種文學的趣味。下面介紹的修辭手法或多或少都和聲調相關。 |
||
|
||
5. 複辭和疊字 |
||
複辭又叫重言、反復,即同一字有規律地重複運用,例子有: |
||
![]() |
第一聯 通天通地通幽無彼處 靈山靈水靈秀惟此方 (廣西靖西通靈大峽谷)
上句用了三個「通」字,下句用了三個「靈」字,就是複辭的應用,而且也把景區的「通靈」二字嵌入聯中。 |
|
通靈峽谷牌坊 |
![]() |
|
第二聯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無錫東林書院)
上句用了五個「聲」字,下句用了五個「事」字,有反復,也有疊字,把東林書院中人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烘染得迴腸蕩氣,故能膾炙人口。 |
||
|
東林書院 |
|
繼續講疊字,疊字即一字連用兩次或多次。下面列舉三例: |
||
![]() |
第一聯 臨津艷艷花千樹 夾徑斜斜柳數行 (安徽銅陵天井湖) 用「艷艷」形容千樹花,「斜斜」描寫數行柳,繪色繪形,也是一幅風景畫。
|
|
銅陵天井湖 |
![]() |
|
第二聯 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 捲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 (杭州西湖平湖秋月) 則兼有複辭和疊字,妙在兩組疊字的運用:上句第一個「日」是時令,第二個「日」才是景;下句第一個「山」是地點,第二個「山」才是景,寫得音節跌宕,甚有情韻。 |
||
![]() |
平湖秋月 |
|
第三聯 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 (杭州西湖中山公園)
|
||
西湖小灜洲 |
![]() |
|
全用疊字組成,共用了十組疊字,而且還有一個的妙處:可以倒轉來讀,既是疊字聯,也是回文對,可讀為: 秀秀明明處處山山水水 奇奇好好時時雨雨晴晴
|
||
![]() |
西湖三台雲水 |
|
疊字不只是一字連用兩次,也可同一字連用多次,最有名的是山海關孟姜女廟的一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 這一類對聯是利用了漢語一字多音或同字異義的特點來出奇制勝的,其中第一個「朝」作「漲潮」解,然後兩個「朝」作「朝早」解;「長」先作「增長」解,然後兩個「長」解作「長短」的「長」。 |
||
孟姜女廟 |
||
下面再看另一副類似的對聯:
齊齊齊齊齊齊齊齊齊戒 上句用了九個「齊」字,下聯句用了九個「朝」字。「齊」可通「齋」,「朝」又通「潮」,明乎此,這一副對聯就可讀成:
「齊齊齋/齊齊齋/齊齊齋戒 |
![]() |
|
鎮遠天后宮 |
||
|
||
6. 頂針與回文: |
||
頂針,又叫頂真,即在句中的停頓處或者分句之間用同一字令文意上遞下接,前面引用霞浦雙世墓及西湖斷橋的對聯就用了頂針法。下面再舉兩例: |
||
![]() |
第一聯 青山抱水水抱村贛北無雙景 彩鳳盤龍龍盤閣江南第一祠 (江西婺源汪口俞氏宗祠) 「水」和「龍」是頂針字,而「抱水水抱」、「盤龍龍盤」更用了回文技巧,生動地描寫了俞氏宗祠的風水格局,配得上「江南第一祠」的氣派。 |
|
俞氏宗祠 |
||
第二聯 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生生還是無生 (湖北武漢歸元禪寺) 「做」和「覺」是頂針字,加上「了」、「生」的疉用和反復,連環層遞,把佛理說得生動有趣。 |
![]() |
|
|
武漢歸元寺 |
|
回文對是順讀或倒讀都可構成意義的對聯,上面引用「西湖天下景」的亭聯就是一例。又有一種順讀或倒讀都完全一樣的回文聯,下面舉兩個例子: |
||
![]() |
寺封雲烟雲封寺 人誦佛號佛誦人 (江西大庾梅嶺雲封寺) 雲封寺的一聯用雲烟、佛號渲染了山中古寺的氣氛和特色。 |
|
梅嶺雲封寺 |
![]() |
|
鼎留仙聚仙留鼎 龍馭帝飛帝馭龍 (浙江縉雲鼎湖峰仰止亭) 鼎湖峰是縉雲仙都黃帝景區的一座山峰,山下有規模宏偉的黃帝祠,仰止亭的一聯就用了黃帝鑄鼎及馭龍升仙的神話。 |
||
![]() |
鼎湖峰仰止亭 |
|
上面兩副對聯順讀和倒讀都是一樣,關鍵是中間的字(烟、號,聚、飛),叫做「軸」,只要抓住這個「軸」就可以向外生成相同的字句。 |
||
縉雲仙都 |
||
|
||
7. 巧聯妙對(數字、諧音、偏旁): |
||
最後,我用四個例子和大家略談對聯中的一些「巧聯妙對」: |
||
第一聯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是清代黃遵憲故居的對聯,人境廬內確有以五步樓、十步閣命名的建築,此聯巧用三、四、七、五、十、百的數字及其所形成的音節去描畫主人幽居的情趣。
|
|
|
![]() |
第二聯 |
人境廬息亭 |
湘不管黔不管我館 是位於湘、黔、渝三省交界的邊城鎮,一個俗稱「三不管」島上一家旅店門前的對聯,既精煉地描畫了旅店的政治及地理特點,又用了諧音技巧(「管」和「館」、「轉」和「傳」),其中「館」、「傳」也是旅舍的別稱,寫得饒有妙趣。 |
||
「三不管」島 |
![]() |
|
第三聯
水陸洲洲繫舟舟動洲不動 是明人李東陽為天心閣所寫的對聯,用了「州」和「舟」,「閣」和「鴿」的諧音,加上頂真、重言,把天心閣上下的環境點染得生動而有情趣。
|
||
![]() |
第四聯 |
長沙天心閣 |
近送遠迎通達道 見於洪江古商城,全聯都用「辵」部的字,是用了同一偏旁字組成的對聯。十四字刻劃了商人在路上的種種情態,也切合過去驛站、商城的場景。 |
||
洪江古商城 |
||
中文(漢語)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方塊成體,字兼形義,單音為節,語多成對、音調和諧,都是中文的特點。而對聯是漢語的獨特產物,雖然它不屬於任何的文類,但自從宋代開始流行以來,一直都廣受歡迎,是雅俗共賞的文學形式,到現在仍有強大的生命力。「對非小道,聯本大觀」,我用了八年旅遊的所歷所集,整理出這篇導讀式的文字,希望可助大家去窺探這個大觀園的一斑吧。 |
||
|
||
<< 接上頁 >> |
<< 全文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