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贛南印象(下) |
||
客家圍屋 |
||
![]() |
贛南圍屋與閩西土樓,一方一圓,都是過去客家民居的獨特建築形式,後者因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所以較多人知道。贛南圍屋呈長方形,堅牆深院,四角均設有炮樓,儼如城堡。其實,不論是圍屋或土樓的建造,主要是為了防匪防盜,而圍內緊密有序的層次結構更有助於族群的凝聚,一座圍屋彷彿是中國傳統社會的一個縮影,從中可加深我們對中國文化的認識。 |
![]() |
贛南圍屋 |
閩西土樓 |
|
|
||
一. 東生圍----快意鄉村行 |
||
![]() |
2016年參加的三百山巴士團,兩個晚上都下榻於三百山下的熱泉河渡假村,第二天早上參觀東江源後,下午便是自由時間,為的是方便團友多浸幾次溫泉云云。每有這種安排,我必利用這段時間去多走一些地方。從三百山景區取得的一份小冊子知悉,十多公里外有一個東生圍,我決定獨往一遊。 |
![]() |
熱泉河湯谷 |
渡假村設施 |
|
![]() |
從渡假村步行至附近的虎崗村,問人知道可於路邊攔截往縣城的班車,在途中下車就可到東生圍了。上車後和售票的大姐說要到東生圍,她答只會經過路口,下車後還要走一段路才到的。我找了一個單邊的位子坐下,隔座的女士問我從哪裡來,並說我一個人旅行真大膽,然後補充說:「這裡也沒有什麼治安問題,人都是好說話的。」 |
|
東生圍 |
![]() |
|
未幾,一個婦人在中途上車,手上拿著兩塊很像腐竹的東西;大抵和售票員很熟吧,就分了一塊「腐竹」給她。婦人坐在我的前面,一坐下就和售票員有一搭沒一搭的地閒聊。出於好奇,我就插話問她拿著的是不是「腐竹」。「不是腐竹,我們這裡叫粄乾,是用大米造的﹗」她跟著還簡介粄乾的製作過程,並掰了一小片給我嘗嘗。「這粄乾帶點辣,是我們安遠的特產,老人吃了對腦袋最好。」
|
||
![]() |
曬粄乾 |
|
等班車經過鎮崗鎮後,司機在一個路口停了車,在我下車時他也給我指路說:「你一直往下走,過了橋就入村去問人吧。」我順著斜路往下走,很快就看見一道古橋。
|
||
入村古橋 |
![]() |
|
過了橋,路的兩旁全是稻田,只看見禾穗纍纍,已屆收穫時節了。然後經過一列村屋,屋前已變成曬穀場。
|
||
![]() |
禾穗纍纍 |
|
屋後有陳氏宗祠,原來這裡叫老圍村,村人多陳姓。我走在村的大路上,除了人家外,還有少量的商店。未幾路過一列高大的圍屋,可惜已荒置了。我就問人東生圍在哪裡,村民友善地指示我往農田的方向走。
|
||
廢置圍屋 |
![]() |
|
我便從一條小路走出,出現眼前是一望遼闊的綠色田疇,田間分明地散佈著好幾處呈長方形的圍屋。
|
||
![]() |
綠意田疇 |
|
順著一段鋪滿了穀粒的車路走,很快就來到東生圍前。東生圍是贛南典型的「方屋圍」,長方形,四面有高牆圍攏。穿過一座有三道簷的門樓,才進入由三面圍牆圈起的大庭院。
|
||
圍屋門樓 |
![]() |
|
正屋共開七個門,正門的橫額就是「東生圍」,正門對出還有一個方形的水池,而前庭也用作曬穀了。
|
||
圍屋庭院 |
||
![]() |
東生圍是鄉賢陳朗庭於清道光22年所建,歷25年建成。中門直進就是祠堂,不過那些舊時陳設、傢俱已沒有保留下來,只有第三進仍有「穎川堂」的匾額和一張香案而已。 |
![]() |
屋內一景 |
祖堂香案 |
|
![]() |
我攀著木梯上樓看看,樓上的炮房有二至三層,炮房之間有走馬樓貫通。以祠堂為中軸,圍屋兩邊縱向各有三列院落,橫向的房間據說有199間之多,而圍內共有7條街巷可環繞相通。我在圍裡轉了一條街巷,和坐在一處的村人閒聊了幾句,只覺得一間客家圍屋就相當於一個社區。 |
![]() |
炮樓側影 |
圍內街巷 |
|
雖說是安遠的一個有名的旅遊景點,但東生圍似乎已沒人管理了,我在圍屋裡隨便走走,所得有限。不過能悠閒地走訪了這條樸素祥和的小村,感受到田園之美和人心之善,覺得這個下午的收穫不僅是看了一座客家圍屋而已。 |
||
|
||
二. 關西圍屋----徐家的故事 |
||
![]() |
說起贛南現存的方形圍屋,有三分二座落於龍南縣,保存完好的約有100 座,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叫關西新圍。我在2015年曾兩度參觀關西新圍,除見識了圍屋的結構外,也耳聞了一些有關圍屋主人的故事。關西新圍是當地鄉紳徐名鈞於嘉慶年間花了三十年建成的,牆身極厚,牆上佈滿槍孔,屋的四角是炮樓。圍內形似一「回」字,主體建築就在中間的「口」字裡。圍屋「三進六開」,形成「九棟十八廳」的結構,聽說曾有房間364間,規模之大可想而知。 |
|
關西圍屋 |
![]() |
|
「清風徐來春不老田賦四時 碧水環繞澤長流福延千載」 這是入圍後正屋大門的一副對聯,上聯嵌入「徐老四」三字,原來徐名鈞排行第四,「徐老四」是鄉人對他的暱稱;下聯的「流」字少了一點,意即把一點留予後人。
|
||
![]() |
正屋大門 |
|
第一進叫下廳和前廳,下廳的一面牆鑲著一道圓拱門,門後是「朝房」,據說是仿照宮廷規格而設的;前廳則懸掛「連登科甲」和「賞戴藍翎」的橫直匾額各一,可見徐家除了營商,也有讀書做官的。
|
||
朝房圓門 |
![]() |
|
中廳是大屋的宴會廳,也是舉行禮儀、祭祀之所,現仍保留了兩張給老人坐的「長壽櫈」;奇怪的是中廳的地板是破碎的,據說這是一幅仍未解密的藏寶圖,因此一直都沒有去修補。
|
||
![]() |
中廳地板 |
|
最令我驚訝的是倒是第三進祖堂的一個神位,神牌上竟以「楊公福主」領銜,隨後才接上「暨徐氏歷代……眾神位」的文字,即徐氏祖堂第一個奉祀的竟是一位外姓人。事緣南宋末年,徐氏先祖有翁公從吉安泰和南遷,途中遭遇劫難,幸得一位楊公救助,才得以輾轉來到龍南。徐有翁便立下這條「先祀楊公」的祖訓,以示受恩不忘,真是古風可欽﹗
|
||
後進祖堂 |
![]() |
|
祖堂一邊有數扇窗櫺皆呈水紋狀,這是因為徐老四經營木材生意,水紋象徵水運暢通,並有財源不絕之意。
|
||
![]() |
水紋窗櫺 |
|
中軸線兩邊才是徐家的宅院,西邊是「土庫」,有38間不同功能的倉庫或專用房。徐老四住在東廂,庭院曾有一個戲臺,主人可在樓上看戲。現在徐老四的舊屋仍住著他的第八、九代的後人,當然已風光不再了。此外,徐老四妾侍所住的小花洲以及子弟上學的梅花書院留下遺址,但已看不見到什麼遺跡了。
|
||
西邊土庫 |
![]() |
|
圍屋的上層是走馬樓,可貫通四角的炮樓。炮樓有不同形狀的望窗和槍眼,而且還有「逃生門」。
|
||
![]() |
望窗與槍眼 |
|
關西老圍只在新圍左側約100米處。老圍原名西昌圍,始建於明末。
|
||
西昌圍 |
![]() |
|
圍內有徐氏宗祠和建於不同時期的六間廳堂,其中的立孝公堂仍保留明代的建築特色。最特別的是西昌圍的外形呈蛤蟆狀,進出老圍的乾、坤二門就像蛤蟆的兩眼,所以當地人又叫「蛤蟆門」。匆匆一瞥,離開時有人提議我走上對面的小山去俯攝這隻「蛤蟆」,可惜我沒有這個時間了。
|
||
徐氏宗祠 |
||
|
||
三. 明遠第圍-----不一樣的風雅 |
||
2016年9月,巴士團第一天下午,在進入江西境內前往安遠縣三百山的途中,導遊在定南縣安排了兩個參觀點:明遠第圍與蓮塘古城,參觀時間各有半小時而已。 |
||
![]() |
明遠第圍雖不如關西新圍的高大雄偉,但圍屋共設六座炮樓,前四後二,據悉在贛南圍屋中絕無僅有。關西新圍是商人所建的,明遠第圍應出自官宦人家,單看圍前的半月形蓮池,已透露圍主優雅的品味了。 |
|
明遠第圍 |
![]() |
|
三進祠堂裡所留下的傢俱甚古色古香,例如一副木板對聯: 「樓背綠楊新沐雨 湖脣江月半粘雲」,足見主人的風雅。
|
||
![]() |
木板對聯 |
|
中庭分為三個院落,天井和用來分隔的女牆都建得精細、雅緻,與別處不同。
|
||
雅緻女牆 |
![]() |
|
各院的房間有些已闢為茶室、畫室以及用來陳列民俗的展室了,我在其中看到當地人給小孩戴的鈴帽,就覺得很有趣。雖和東生圍一樣沒有人導賞,但若能在這裡多留一些時間,相信能看到更多有意義的東西吧。
|
||
|
小孩鈴帽 |
|
|
||
舊縣城與新縣城 |
||
![]() |
蓮塘古城原是定南的舊縣城,現仍保留了建於明嘉靖年間的三座城門,進入東面的迎陽門後,導遊囑咐我們看完城隍廟就原路折返,算是到此一遊吧。 |
|
蓮塘東門 |
![]() |
|
現今的城隍廟是2012年在原址重建的,當中奉祀的城隍曾是被朱元璋封為孚仁侯的郭煊。殿柱的多副對聯都寫得頗有妙趣,例如其中的一副: 任凭你無法無天到此孽境台前還有膽否 須知我能寬能恕且把屠刀放下回轉頭來
|
||
![]() |
御賜城隍 |
|
這位城隍爺應該很受古城人的擁戴,在路邊牆上也可見到「城隍出巡」的彩繪;據說每年舊曆五月二十八日,這種古老的習俗仍在延續不斷。我利用有限的時間盡量逛逛這古城。
|
||
城隍出巡 |
![]() |
|
距城隍廟不遠處有一口文昌井,當中也流傳著朱元璋的逸事。
|
||
![]() |
文昌井 |
|
從文昌井往東望,可見屹立於小山上的𢁉塔。
|
||
蓮城巽塔 |
![]() |
|
繼續前行,經過蓮塘書院後,見時間不多,便尋路回轉東門去。途經一處「黨員之家」,內有「古城攝影展」,但我只能在小賣部匆匆一瞥那些掛出來的照片以及一張舊蓮塘的手繪圖而已,對於他們推廣文化的用心和努力心存敬意。
|
||
|
古城手繪圖 |
|
![]() |
贛南四縣,我沒有到過安遠的縣城;定南的新縣城只是坐車穿過;曾在龍南的縣城停下吃午飯,我抽空走到對面的龍翔廣場,看到一座以客家人遷徙為題的雕塑;逗留全南的時間是最長的了,因為有一晚住在縣城山邊的一間酒店裡。 |
![]() |
客家南遷 |
全南酒店 |
|
其實內地的新縣城沒有什麼可足道的,街道寬闊整潔而樹木偏少,樓房形式劃一而甚少變化,由此更見得保育古建築、舊文物的重要,例如定南蓮塘古城的修復和發展旅遊,是很值得提倡的事。 |
||
|
||
<< 接上頁 >> |
<< 全文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