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  1  |  2  |

 

尋蹤李白皖東行(上)

 

唐開元13年(725),25歲的李白離開四川的家鄉,「仗劍去國,辭親遠遊」,開始遊歷天下。
天寶元年(742),李白奉玄宗詔進京任翰林供奉,兩年後上疏請還,這是李白第一次入朝為官,也是最後一次。

「一生好入名山遊」,李白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浪跡天涯,不論中州塞外,還是大江南北都留下過足跡,如要逐一追蹤,真是談何容易﹗我曾到過安徽的馬鞍山和宣城兩市,前者有采石磯與青山李白墓,後者有謝朓樓與敬亭山,都留有李白重要的遺跡,讓我和大家作一匯報吧。

敬亭山

   

釆石磯邊尋李白

2015年11月我在南京祿口機場坐長途巴士前往安徽的馬鞍山市,行車只需一個多小時。市內有釆石磯,是長江邊的一處奇險之地,見證過歷朝許多戰事,尤其因李白曾到此而聞名天下。

 
 

釆石磯

釆石磯位於釆石鎮,沿著唐賢街一直走,便可到達釆石磯風景區。跨過一條鎖溪河,才來到景區的大門。

 

釆石鎮

   

經過翠螺山下以花木為題的小園(如梅園、萬竹塢)及以展覽書法藝術為主的庭院(如延園、江上草堂)後,才來到位於采石磯邊的李白祠與太白樓。

 

江上草堂

萬竹塢

   

根據記載,李白祠的始建最早可追溯至唐元和年間,而太白樓的建造則在明正統五年(1440),當時叫謫仙樓。此後李白祠和太白樓都屢毀屢復,直至光緒三年(1877),長江水師提督彭玉麟捐資重建,祠分中、東、西三間,樓有一堂兩廡,祠在堂後。1958年馬鞍山市對李白祠及太白樓作了復修,仍保留清末的規制,這是國內最有名氣的太白樓和李白祠了。

太白樓

 

李白祠

我從傳為李鴻章所題的「唐李公青蓮祠」門額的大門進入,首先到了太白樓,主樓與兩廡陳列的都是名家的楹聯及書畫。然後來到李白祠,祠中立著一尊李白的楠木像,頂上一匾書曰「凌昂青雲」,背後有「唐長安大明宮圖」,兩邊的對聯是:

蓬萊文章建安骨 青蓮居士謫仙人」,這一匾一圖一聯,把李白的志願與遭際,詩風與仙氣都精簡概括了。

 

李白楠木像

太白樓旁邊另有李白紀念館,是1987年用原彭公祠、李公祠改建而成的,紀念館一進是太白堂,再進是松雲居,三進到了疊翠樓,各廳房已闢為多個展室,呈現了李白的方方面面。

 

 

李白紀念館

 

太白堂的正壁嵌了以《夢遊天姥吟留別》為題的大幅瓷畫,頗為矚目;而疊翠樓外的紅葉也吸引了我,細看不是一色的紅,而紅中有紫有褐,名字叫雞爪槭。

 

 

《夢遊》瓷畫

紀念館後有醉月齋、清風亭等建築,由此可通往謫仙園。

 

 

清風亭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42歲奉詔入京,離家時寫了《南陵別兒童入京》一詩,園中有一組雕塑就是根據詩意製成的。

 

 

 

李白詩意雕塑

謫仙園原名沉香園,應是為了紀念李白於沉香亭賦《清平調》三章的故事而建吧,據悉園裡種植了不同品種的牡丹,可惜冬天不是賞牡丹的時節。不過園內也佈置了清雅的亭、橋、湖、石,加上花木繁茂,仍然教人賞心悅目。

 

謫仙園

 

離開太白樓、李白祠等專為誌念李白的建築群後,我好想快點走到釆石磯,好尋找一下李白的足跡。釆石磯原名牛渚磯,李白39歲漫遊江淮時第一次踏足釆石磯,就寫了一首《夜泊牛泊懷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纖塵。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這首詩意境高曠,歷來所得的評價甚高。詩中的謝將軍是指東晉鎮西將軍謝尚,他在牛渚江邊聽到貧士袁宏諷誦《詠史》詩而把他提拔為官,李白便借用此事來抒發懷才不遇。

 

 

《夜泊牛渚》詩

在前往翠螺山的路上就有一座懷謝亭,此亭是1979年新建的,聊可藉以發思

古之幽情吧。

懷謝亭

 

位於懷謝亭不遠的半山,有一座李白衣冠塚。唐寶應元年(762)62歲的李白在貧病交迫中來到當塗投靠族叔李陽冰,釆石磯就在當塗縣內。

 
 

李白衣冠塚

李白舊地重臨,常到釆石江邊留連。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的一則筆記:
李白著宮錦袍,游釆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無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雖然帶有傳奇色彩,不大可信,但流傳甚廣。從唐代白居易到宋代林逋,都有不少詩歌詠及釆石江邊的李白墳,可見釆石確是後人憑弔李白常臨之地。

李白草書手迹

 

據學者的考訂,釆石墓不可能是李白的埋骨之地,但有心人所造的衣冠塚的確存在,而且迭有修葺。如今的衣冠塚是1972年重修的,墓碑的字出自有「當代草聖」之稱的林散之,林散之的江上草堂也在釆石磯邊,可順道參觀。

 


 
 

林散之像

有關李白之死的傳聞,除了「水中捉月」外,又有「騎鯨上天」之說,遊人很想找到李白落水之處。從懷謝亭走下江邊的途中有聯璧台,是伸向江下的一塊巨石,也叫捉月台。這裡離江邊有一段距離,更像一處懸崖,實不敢想像李白從這塊巨石墮水的﹗倒是聯璧台旁的一尊雕像令我沉吟良久,只見李白猶如大鵬展翅欲飛,活現他臨死時的寂寞和悲憤。雕塑家錢紹武在基座錄了李白的絕筆詩《臨路歌》

太白化大鵬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釆石磯是一個充滿歷史故事和江山形勝之地。采石磯上有始建於東吳赤烏二年(239)的廣濟寺,大殿東側有一口赤烏井,學者認為是建寺時的原物,有1700多年歷史,可算是采石磯最古老的遺跡了。

 

 

赤烏井

 

 

離廣濟寺不遠處有蛾眉亭,始建於北宋,從此可遠眺望東西梁山夾江相對,宛如兩彎蛾眉。相傳文天祥也到過采石磯,並於蛾眉亭內遠望江天,潸然淚下。

 

蛾眉亭

 

續向江邊走,路旁有然犀亭。書載東晉驃騎將軍桓嶠於牛渚磯渡江,聞磯岩下有樂聲傳出,便命人「然犀角照尋之」。然與燃相通,後人就因這個「然犀照水妖」的神怪故事而建了然犀亭。

 

 

然犀亭

再往下走到江邊,有一塊伸到江上的石頭,其上留下一些孔穴,其一傳說是朱元璋抗撃元兵時先鋒常遇春躍身登磯時所造成的,稱為「大腳印」。這些古跡難免摻入許多想像和附會,不過采石磯作為一個軍戍之地,見證過許多戰役,也記錄了古人的足跡,它的歷史價值倒是毋庸置疑的。

大腳印

 

釆石磯處於長江水道的咽喉之地,以巍峨巉巖的巨壁雄踞江岸,在「長江三磯」(另有城陵磯和燕子磯)之中也是最險要的。以前采石磯下水勢極急,舟楫過此常出禍事,後來釆石鎮開鑿了鎖溪河,江邊水勢才稍緩和。

 

崇閣凌江

 

我沿著磯邊走向三元洞,三元洞原是臨江崖壁下的天然石洞,相傳是明代三位書生金榜題名後在此加築殿宇以酬答神恩的。

 

 

 

三元洞

 

另一說它原名中元水府,洞中供奉了望江佛與石磯娘娘,反映江民敬奉水神的風俗。三元洞的建築幾乎是座落江上,最令我驚詫的是洞中可聽到水聲濺濺,有些水洞似乎可以直下江流,使我想到桓嶠「燃犀照水妖」的神祕傳說。

 

 

 

石磯娘娘

過了三元洞,是一段臨江棧道,走在其上,只見江水滔滔,而江風凜冽,令我不勝其寒。釆石磯之上就是翠螺山,海拔不過131米,我決定沿山路攀到山頂。

 

臨崖江景

 

山頂築有一座三台閣,始建於明崇禎末年,清乾隆年間毀於兵燹。
現樓是1999年重建的,還請了當代作家余秋雨寫了一篇題記。

 

 
 

三台閣

閣高五層,閣上書錄了多首清人的詩詞,題材似乎都很一致:

眼前的風景,美麗的長江

誠然,三台閣是釆石磯的最高點,釆石磯又是長江的結穴處。

 

清人詩詠

 

萬里長江流經許多地方,我也曾在數處看過長江,但這裡確使我有特別的感動:滿目蒼茫,隱見江上點點舟船,洲渚萋萋綠樹,我想極目去尋找那一對蛾眉,那夾在長江兩側猶如一道天門的東、西梁山……結果雖是徒勞,但25歲的李白剛從四川出來,沿長江而下途經天門山時所寫的《望天門山》就在腦中湧現: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青年李白筆下的長江一景,已經不同凡響﹗

長江之景

馬鞍山市的古跡很多,例如和縣歷陽鎮的陋室公園和烏江鎮的霸王祠,都是不宜錯過的。前者是劉禹錫任和州刺史時的州署遺址,著名的《陋室銘》就在這裡寫成;後者是國內祭祀西楚霸王項羽最大的祠廟,內有項羽的衣冠塚和烏江邊那處傳為項羽自刎之地。

和縣陋室

 

烏江自刎地


   

<< 接下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