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  1  |  2  |  3  |

 

鄂東九日行(二)

 

綿雨滯武昌

第四天(4月21日)早上,天雨似乎從昨夜起還未停歇,六時半離開民宿,老板娘替我們找車。原來出漢口的第一班公車本已開出,因為尚有空位,就特意回頭來接我們。到達黃陂前川鎮,大多數客人都下車了,繼續出漢口的只有我們四人而已。

進入漢口郊區,馬路堵塞起來,車子寸步難移。售票員叫我們下車,說車子不進市區了,並賠給我們10元,叫我們自己打的到漢口黃埔大道去。下車後,天仍下著雨,我們拖著行李在車陣間穿插,四顧茫茫,不知何去何從﹗想起昨晚在木蘭天池留宿,真是一個錯誤的決定﹗

漢口一景

   

在壅塞的路上僱車根本不是辦法,只好轉進一條交通暢通的街道再作打算。時間已過八時半,大家都好餓,便在路邊找了一家麪店吃早餐。我攤開地圖,找到我們所在的興業大道原來只在漢口的外緣,正和謝生商量交通路線時,突然一位少婦前來問我們有什麼需要幫忙。原來她正等候丈夫接她上班,見我們面有難色,便上來了解一下。我之前聞說武漢人有種爽快仗義的性格,想不到在這裡遇上﹗

多得這位大姐的叮嚀提示,我們才知道如何去坐532路的公交,如何在循禮門轉地鐵,最後順利來到我們準備落腳的傅家坡。坐在地鐵車廂內,與路上進退維谷的情景相比,真有天壤之別﹗

 

傅家坡客運站

從黃陂出漢口再進武昌,真是一波三折,乍悲還喜。對於武漢,我和同伴都不是初到,此前我跟旅行團已遊過黃鶴樓辛亥革命紀念館、湖北省博物館、東湖聽濤景區等。按計劃我們在武漢停留一天,才繼續東行,我當時的一個心願是趁著這復活節假期去看看武漢有名的櫻花。

黃鶴樓

 

辛亥革命紀念館

在武昌的傅家坡入住了一家連鎖酒店。吃過午飯後,又下起雨來,我們先坐公車到卓刀泉十字路口,下車後前行200米就是卓刀泉寺的大門了。卓刀泉與關公有關,相傳關羽曾駐兵武昌伏虎山,因缺水而以刀鑿地,水湧成泉。

卓刀泉寺

 

卓刀泉寺就是一座關帝廟,但規模不大,入門即見關帝殿,殿前的古井就是卓刀泉了。

 
 

桌刀泉

再進有大雄寶殿,兩邊側殿則供奉觀音、財神等,這是一般寺廟賴以生存的常態吧。

 

關聖殿

 

從關聖殿的旁門走出,還有御泉寺的遺跡,不過庭院內搭建了壇台,似在籌辦法事,由此可見要妥善保育一地的古跡,並不是容易的事。

 

 

 

御泉遺迹

然後我們在卓刀泉立交橋截的士前往東湖磨山景區,天雨未止,路上積水處處,司機奇怪我們為什麼要到東湖去。我問磨山還可看到櫻花嗎,他說今年的櫻花早開過了。後來才知道武漢櫻花節一般從3月初至4月初舉行,今年的復活節在4月中,我們只能緣慳一面了。進入磨山景區後,倒有一個杜鵑園,園中的杜鵑品種繁多,可是開花的仍不多,就是開了的花也被雨水打得濕爛、零落,令人不忍卒睹。

杜鵑園一景

 

離開杜鵑園,沿路上山,雖有小雨,但樹木蔥蘢,空氣特別清新。從山上遠眺東湖煙雨濛濛,景致甚佳。本來興味索然,登山卻使我的身體暖和些,加上美景在目,精神為之一振﹗

 

 

煙雨東湖

磨山景區也是一個「楚文化景區」。最開心是在楚天台的底層觀看了屈原

《橘頌》的演唱。

 

楚辭演唱

 

從楚天台走下湖邊,湖邊散佈著許多楚文化景點和雕塑,包括鳳標、楚才園、離騷碑、南國哲學園等,都可留人尋思、徘徊。此外,我們在雨中也經過楚市、楚城,但遊人幾乎只有我們四人,又不免有點蕭瑟之意。

   

鳳標與楚天台


晨晴探漢陽

武漢其實是武昌、漢口、漢陽的合稱,其中的漢陽,我們都沒有到過。行程的第五天,我們決定用一個上午
去一探漢陽的景點。武漢早上已停了雨,迎來一個晴天。我們坐公車跨過武漢長江大橋,在江邊的鸚鵡大道
下車。

原想先參觀古琴台,但古琴台景區還未到開放的時間。同伴提議不如先往歸元寺,藉徒步去打發一點時間。行行轉到歸元寺路,只見路邊有一個大銅錢,錢面鐫刻「福祿壽禧」四字,上面還纏著一條大珠錬,知道歸元寺不遠了。

路邊大銅錢

 

寺門屹立雌雄石獅各一,造型生動可愛。歸元寺建於清初,殿宇巍峨,饒有氣魄。

 

 
 

寺門獅子

到羅漢堂去「數羅漢」是武漢人的新年習俗,我發覺五百羅漢中第460到

467尊都是羅漢與孩子在一起的塑像,洋溢一片喜氣。

 

歡樂羅漢

 

然後來到藏經閣,匾額「勝大宏闊」的書法厚重,是黎元洪總統於民國四年所題。我更喜歡那一副門聯:

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生生還是無生

 

總統題匾

遊過歸元寺後,又回到古琴台

 
 

古琴台

 

進入景區,先到介紹伯牙與鍾子期的專廳,門前的一副對聯是: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一客荷樵一客搖琴」,正是二人的寫照。

廳內用木雕連環畫介紹伯牙、鍾子期相知的始末,資料詳細。

此外又有「三鍾」的雕塑,「三鍾」是指鍾子期、鍾儀、鍾建,都是與音樂有關的楚人。

 

知音專廳

從專廳出來,往前行有一座伯牙鼓琴的石雕,形象飽滿。然後經過一塊刻著「印心石室」的石碑,四字乃道光的御筆。

 

伯牙鼓琴

 

再拾級而上,才來到古琴台的遺址,這裡立了一座「高山流水」牌坊,相傳這就是伯、鍾知音相遇的地方。

 

 

   

知音相遇

從古琴台出來,穿過月湖公園,再走過一條行人隧道,就到了龜山公園之下。拾級而登,不多久就到了山脊步行道,道上依次矗立三國人物的雕塑(孫氏雙雄、桃園三結義、曹操南下)。然後道上橫著「高山仰止」牌坊,穿過牌坊就見到一個大鼎,鼎上鑄刻的也是三國故事。

孫氏雙雄

 

桃園結義

過了大鼎,就看見位於龜山最高點的電視塔,塔下有俯覽長江沿岸的觀景台。由於時間已不早,沒有繼續前行去找尋黃興銅像及烟波閣了,就在電視塔旁下山。

龜山電視塔

 

下山時經過魯肅墓,碑上刻著「吳漢昌太守」的官銜,未考究此墓立於何時,與岳陽的魯肅墓有何分別。

 

 
 

魯肅之墓

我本想前往江邊的晴川閣,此時遊伴中的唐生提議下武漢長江大橋走走。

從龜山公園的東門下來,沒多遠就到了長江大橋邊。

 

 

武漢長江大橋

 

原擬只走一段大橋就折回江岸坐公交車,但我們從漢陽的橋塔走到江心,結果一直走到了武昌的橋塔,唐生格外高興,說完成了一項壯舉。想想也是,徒步跨過這遼闊浩瀚的長江,不可能有旅行團安排,只會是自助遊才有的樂趣﹗

 

 

   

徒步過大江

從武昌這邊的橋塔落到橋下,須乘坐升降機,收費2元。升降機大廳有一個小型展覽室,用文字和圖片介紹了大橋的建築和歷史。

下到江邊,過了馬路就是戶部巷的入口,我們在此打的回傅家坡去。暫留武漢,我有一詩記之:

陰雨連連滯武昌,晨曦喜得過漢陽。

親民羅漢歸元寺,山水知音韻最長。


黃州東坡勝迹

午後我們離開武漢,前往東面70公里外的黃州。黃州屬黃岡市的一個區,接載我們的司機姓羅,黃岡人,他聽到我們在黃岡的行程時,說願意當我們的嚮導。到了黃州,先在長途汽車站附近找到賓館,便約羅師傅明早再來,接載我們一天的行程。

 
 

黃州客運站

來黃州全是為了蘇東坡,宋元豐三年(1080),蘇軾被貶謫至黃州,這是他仕途所經歷的第一大挫折。當時長江繞城而過,江岸有一處「石色如丹」的赤鼻磯,故又名赤壁。蘇軾常與客人泛舟其下,並寫了《念奴嬌》、《赤壁賦》等傳世詩文。

 

大文豪蘇軾

 

知道今天黃州仍有「東坡赤壁」,我當然懷著無限的嚮往。東坡赤壁位於城區的西北,的士把我們送到了牌坊之前。穿過牌坊,走一段路才到達景區大門。

 
 

東坡赤壁牌坊

踏進景區,只見翠竹猗猗,使人想起蘇軾「不可居無竹」的詩句。

 

 

 

翠竹猗猗

 

然後跨過一道橋,左邊是一個大湖,湖岸有一列長廊。續沿山坡往上走,經過一尊蘇軾雕像後,就來到東坡赤壁的舊門。原來黃州赤壁在東晉已是名勝,蘇軾之後就更出名了。現存的建築多是清代所留,門樓的對聯寫著:

客到黃州或從夏口西來武昌東去

天生赤壁不過周郎火炬蘇子西遊

此聯兼及黃州的地理形勢和赤壁的歷史典故,令我沉吟良久。

 

赤壁舊門

遊伴問我在此逗留多久,我們約了一個集合時間後,便各自尋其所好了。東坡赤壁的建築都以蘇軾在黃州的作品命名,當中展示的書畫碑刻,約佔三分之一是東坡的手迹,對於欽仰東坡如我者實難掩興奮之情。過了門樓後,兩邊各有一個瓶形小門,門額分別寫上「擊空明」、「泝流光」,都出自蘇軾《前赤壁賦》。

文學之門

 

過了天泉,拾級而上,到了留僊閣,閣內有東坡手書《乳母任氏墓誌》的碑刻,任氏七十二歲死於黃州,墓誌稱她「工勤巧儉,至老不衰」,可見東坡重情的一面。

 

 

 

任氏墓誌

續到二賦堂,顧名思義取自《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匾額是李鴻章所題,二賦則分別用楷書和隸書鐫刻於檀木屏風的正、背面,均出於清代書法家之手。

 

 

後赤壁賦

 

然後來到坡仙亭,亭內陳列東坡詞作

(如《滿庭芳》)及畫作(如《月梅圖》)

的手迹碑刻。

坡仙亭

 

東坡月梅圖

離坡仙亭不遠的崖邊又有酹江亭,分明來自《念奴嬌》「一樽還酹江月」
之句。不過亭下的湖水,難以令我喚起「大江東去」的想像。在酹江亭之
上又有問鶴亭,則使我想起《後赤壁賦》飛鶴化身道士的情節。

 
 

酹江亭下

再前行到了棲霞樓,此座「宋代名樓」只是新建築,底層的另一面有東坡祠。祠內除設東坡牌位外,祠壁還嵌上「蘇門四學士」(秦觀、晁補之、黃庭堅、張耒)的圖像。底層的大廳展覽蘇東坡的書法作品,並有多種拓本出售。

 

 

東坡祠

 

「這就是赤壁嗎﹖」我的腦海忽然冒出這個問題,便忍不住問前面賣碑帖的服務員。「這就是赤壁了﹗」她對我的問題有點奇怪,接著說:「如要看赤壁的全貌,你須走到碑廊那邊才看得清楚。」

 

 

東坡赤壁

我如夢乍醒,便依服務員的指示走下山坡,繞到碑廊再回望對岸,果然赤鼻磯仍在,磯上的圍牆一色赭紅,也符合人們對赤壁的想像。不過因歲月變遷,磯下的水道已不通長江了,難以重現《念奴嬌》或《赤壁賦》所描述的江景了。步出東坡赤壁時,看到舊門樓背後的橫額寫著:「赤壁之遊樂乎」,心中忽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糾結。

磯上圍牆

 

與遊伴們會合後,漸離「東坡赤壁」景區,前面有一列城牆,趨前一看,原來又是宋朝黃州四大名樓之一:月波樓。宋初王禹偁被貶為黃州剌史時,重修了月波樓。

 

月波樓

九十年後,蘇軾同樣被貶黃州,也常到月波樓,於是月波樓漸成為登臨唱詠之地,樓上陳列的詩詞就多來自東坡之後的文人。

樓上詩詞

 

現在的城樓是2002年重建的,也成了一所中國古石藝術館,展出黃岡地區出土的文物。

 

 

 

出土石雕

城牆下有一個君子泉,是東坡為紀念黃州通判孟震而命名的。此外,蘇軾也曾為黃州太守徐君猷寫過一篇《遺愛亭記》,月波樓上也摘錄了其中的數句:

何武所至﹖無赫赫名,去而人慕之,此之謂遺愛。」

 

 

君子泉

 

記得羅師傅曾提到黃州區有一個遺愛湖公園,推薦我們一遊。離開月波樓,我們再打的士前往遺愛湖公園。遺愛湖公園位於黃州市中心,範圍很大。公園門前是一個廣場,設置了表現東坡文學(如《赤壁賦》)及書法(如《寒食帖》)成就的大型浮雕

 

 

赤壁賦浮雕

進園後兩旁散佈東坡詩詞的刻石,一直伸延至東坡塑像。塑像之後就是蘇東坡紀念館,可惜時間已過六時,我們錯過了參觀的機會。

蘇詞刻石

 

湖畔東坡像

湖邊還有新建的遺愛亭,我查看公園的導覽圖,原來遺愛湖共有十二景,如遺愛清風、東坡問稼、臨皋春曉、一簑煙雨等,不啻一個蘇東坡的文學世界,可惜我分不出半天一晝把它遍遊,未能領受這份「遺愛」,徒呼奈何﹗天色漸晚,我們欣賞了一會兒湖景,便乘公車回賓館去。黃州半日,我有一詩記曰:

為酬素願赴黃州,恨得東坡舊迹遊。

赤壁猶存江改道,湖名遺愛記風流。

遺愛湖一瞥

 

 

<< 轉上頁 >>

 

<< 未完,待續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