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回首頁 >> |
|
|
1 | 2
|
3 |
4 | |
|
三晉勝迹遊(一) |
|
山西簡稱晉﹐晉中一帶也是周朝晉國的所在地。山西省的形狀狹長﹐南北的距離相當於東西的兩倍﹐所以山西地方多以晉中、晉南、晉北來劃分。我在2014年9月和10月兩次往遊山西﹐收穫豐富。下面我將循晉北、晉中、晉南的次序﹐簡錄山西的精華景點﹐與大家分享。 |
|
|
晉北精華錄(上) |
|
大 同 |
|
|
 |
三十年前往北京旅行﹐曾順道到大同遊覽﹐主要去看被譽為中國三大石窟之一的雲岡石窟。雲岡石窟始建於北魏(460—465年)﹐開鑿時間比洛陽龍門石窟還要早。現在雲岡石窟已成了5A級景區﹐進門後先到仿古建築環峙的曇曜廣場(曇曜:雲岡的設計者)﹐再走一段兩旁由六牙白象馱著佛塔的禮佛大道﹐才乘電瓶車到石窟
去。 |
 |
禮佛大道 |
|
雲岡石窟 |
 |
三十年前﹐雲岡石窟還有53個佛窟﹐現在只存45個了﹐而且開放的洞窟只有9個﹐即使開放的也比以前風化得更嚴重﹐恐怕難以長久﹐看得令人難受。石窟的精華景觀集中於第5、6窟以及被稱「曇曜五窟」第16至20窟。第5窟有一個高達17米的大佛坐像﹐第6窟則殘留部分佛陀生平故事的壁畫;「曇曜五窟」的前四窟只可從洞外往內看﹐佛像的臉容、姿勢甚至衣飾都生動細緻﹐而第20窟的露天大佛﹐偉岸而莊嚴﹐更成了雲岡石窟的一個標誌。 |
 |
露天大佛 |
|
佛本生故事
|
 |
回到大同市區﹐三十年前的煤都印象已不留半點痕跡了。古城四周的城牆現正重修﹐城內街道拓闊了﹐也比前整潔多了﹐據說是上任耿性市長的功績。先参觀被稱為國內最古、最大的一塊九龍壁。此壁建於明洪武年間﹐原是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照壁。壁面用426塊五彩琉璃構件砌成﹐九條金龍像在碧海中奔騰跳躍﹐形態生動;須彌座亦有麒麟、蛇、馬、牛等動物﹐雕工精細。北京北海公園內也有一塊九龍壁﹐但其觀賞價值就難與這個原件相比了。 |
 |
大同九龍壁 |
|
須彌座雕刻 |
 |
然後參觀華嚴寺﹐此程給我莫大的驚喜。華嚴寺始建於遼代﹐距今已九百多年﹐明朝加以擴建﹐分成上、下兩寺。上華嚴寺最好看的是於金代重建(1140年)的大雄寶殿﹐屋脊上的琉璃鴟吻是金代的遺物﹐大殿的匾額則是明代的﹐所題「調御大夫」這個佛陀稱號﹐在國內也是少見的。殿中的護法天王塑像、天花的藻井及內牆的壁畫﹐都非常可觀。 |
 |
華嚴寺門 |
|
佛號牌匾
|
 |
從上華嚴寺走進下華嚴寺後﹐經過一座瑰麗巍峨的華嚴寶塔﹐沿途有許多山楂樹﹐正結著纍纍朱紅的果子﹐與古剎的氛圍出奇地諧協。 |
古剎山楂樹 |
|
 |
下寺的精釆處在薄迦教藏殿﹐亦建於遼代。殿內藏經櫃的建築設計﹐被視為「海內孤品」;不大懂得建築的原理﹐我最興趣的是殿內31尊菩薩彩塑﹐她們或仰首﹐或揚手﹐或立或坐﹐或微顰或輕笑﹐真是栩栩若活﹐最令人讚歎的是一尊體態輕盈﹐裙帶若飛﹐合掌側視﹐笑而露齒的菩薩﹐表現了契丹民族的活潑、豪放﹐難怪贏得「東方維納斯」之譽。 |
|
|
合掌露齒菩薩 |
|
渾源、應縣 |
|
|
 |
渾源縣城位於北嶽恆山腳下﹐懸空寺則建在恆山翠屏峰的峭壁之上﹐面對天峰嶺﹐下臨金龍峽,形勢險峻。全寺由三層建築組成﹐中、高兩層都是北魏時代的遺物。每層只由六、七根木柱支撐﹐真像是懸於空中﹐令人歎為觀止﹗ |
 |
空中樓閣 |
|
撑天木柱
|
 |
但要爬上通往懸空寺各層的鐵梯和磴道﹐確是對膽色的一大考驗。我見不少遊人只管盯著前行者的腳跟往上爬﹐根本不敢往下瞅一眼。山壁有不少前人留下的題刻﹐其中明人鄭洛有兩句詩:「憑虛頓悟心無住﹐好步禪關最上層」﹐這種境界當非凡人所能體會。 |
奮力攀登 |
|
 |
從最高層的三教殿(供奉釋迦、老子、孔子)下來﹐看到一塊「公輸天巧」的四字題刻﹐對這個的評價不禁點頭稱是。 |
 |
|
三教殿的釋迦 |
應縣是朔州市的一個小縣。「一個塔就足以養活一縣人了﹗」導遊這樣的介紹。木塔原名佛宮寺釋迦塔﹐建於遼代清寧二年(1056)﹐是中國現存最古亦最高的重樓式純木結構佛塔﹐外觀七層﹐平面八角﹐遠看如蓮花之盛開。 |
應縣木塔 |
|
 |
看應縣木塔有兩個重點﹐其一是塔簷的斗拱﹐據知共用了54種形式﹐所以被稱為「斗拱博物館」。其二是牌匾﹐木塔的正、側、背面的每一層外均懸掛牌匾﹐其上的題字多出於明、清應州名人﹐而最珍貴的莫過於由明朝皇帝所題的「峻極神工」成祖)及「天下奇觀」(武宗)了。聽說﹐每年六月胡燕成群飛來木塔﹐幕天蓋地﹐確是一大奇觀。 |
|
|
牌匾與斗拱
|
|
代 縣 |
|
|
 |
雁門關位於忻州與朔州的交界﹐在代縣西北20公里勾注山上。穿過長5150米的雁門關隧道後﹐兩邊高山夾峙﹐形勢險要﹐這就是古代邊塞之地了。雁門關是晉北內長城外三關之一﹐歷史可遠溯至西周﹐戰國時趙武靈王用李牧大破林胡﹐守的正是雁門關。此後﹐許多守邊名將如李廣、衛青、霍去病、薛仁貴、楊家將﹐無不與雁門關拉上關係。 |
雁門關城樓 |
|
|
我們從後腰鋪驛站進入景區﹐顧名思義﹐這原是關塞的驛站﹐是軍人、商旅歇腳的地方。在走上關城的途中、經過飲馬槽、豹突泉、雁門寨等遺跡﹐也有一個邊貿市場﹐但已非比昔日了。雁門關的城樓多是明代重建的﹐也經近年修補。先來到小北門(又叫甕城)﹐門額刻了「雁門關」三字﹐門聯是明末名士、書法家傅山所題: |
 |
三邊衝要無雙地
九塞尊崇第一關 |
此路出北漠 |
|
|
|
 |
小北門後還有兩座關城:地利門與天險門,在兩門洞上方還保留武則天所題的匾額:「埊利」、「莗險」﹐其中的「埊」和「莗」是武則天新造的字。天險門是雁門關最後的一道門﹐登上雁樓往下望﹐真有「一丈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從雁樓沿城牆往上走﹐可走到最高的雁塔。 |
 |
小北門 |
|
「天險」門額 |
 |
天險門旁有鎮邊祠﹐原是專祀趙國大將李牧的﹐現已改建為紀念自西周至明代雁門關守將的集體祠廟。 |
鎮邊祠 |
|
|
從鎮邊祠往下走﹐就到了雁門關驛站﹐站內有一排排新建的窰洞﹐分將軍洞、帝王洞、公主洞和雅士洞。據考訂在此驛站過宿的歷史名人不計其數﹐從周穆王到毛澤東﹐不過最為人熟知的一定是王昭君出塞的故事﹐當時她以竟陵公主的身份被遣和番﹐「昭君怨」一類琵琶曲似乎還在北出塞外的關道回響著呢﹗ |
 |
|
|
驛站窰洞 |
|
|
|
|
|
|
待 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