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遊石鐘山記

 

江西的廬山可謂無人不知,而位於九江市湖口鎮的石鐘山就較少人聽過了。石鐘山海拔只有57米,全山面積大約9萬平方米,與附近的廬山相比確是大巫見小巫。

廬山秀峰  

不過,自從南北朝開始,有名的文人都曾來此登臨攬勝,這裡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當中的文學歷史蘊藏非常豐富。2016年3月下旬,藉遊覽廬山之便,我尋訪了這座雄踞於鄱陽湖口的石鐘山。

    湖口小鎮

 

石鐘之謎

 

我對石鐘山產生興趣是因為讀過蘇軾的《石鐘山記》,其實第一篇《石鐘山記》卻是唐朝李渤所寫的。為考證石鐘山得名的由來,李渤在山下尋得「雙石」,敲打它們「南聲函湖(即模糊),北音清越」,便推斷出山石有「銅鐵之異」,能發出像鐘聲的效果。

 

石鐘山記  

二百多年後的蘇軾對此說存疑,特地和兒子蘇邁月夜泛舟於絕壁之下,發現山下有深深淺淺的石穴罅,被波浪衝擊時「噌吰(象聲詞)如鐘鼓不絕」,認為這才是「石鐘」得名的由來。不管李、蘇哪一說較合理,他們對事物的探索精神都教人佩服﹗

 

 

 

李氏石鐘

踏進石鐘山景區大門後,首先見到的是蘇軾的石像,眉粗鼻大,與慣見的清癯臉相不同,反而更覺可親了。往山上走不遠有石鐘亭,亭內放了一塊大石,上書篆文「石鐘」二字,據說這就是李渤當年撿得的雙石之一。

亭前有對聯云:

疏鑿巨岩禹王偉蹟    訪敲雙石李氏遺踪

蘇軾石像  

 

石鐘亭 

再往上走,過了和鳴鐘後,就來到山頂的懷蘇亭前。亭內有一塊大石碑,正面刻著蘇軾的畫像和他三到湖口的經過;背面則有清人翁方綱手書的《石鐘山記》。

蘇軾畫像  

我在懷蘇亭內徘徊良久,這時一個年輕的姑娘走到我面前,自我介紹是園內的工作人員,很樂意為我作講解,我連聲道謝,內心洋溢著喜悅和暖意。

 

 

    懷蘇亭前

  園林幽境  

她的義務講解止於懷蘇亭,而我的行程還得繼續。明人王恪有兩句詠石鐘山的詩:「千尺危岩俯碧灣,金仙樓閣異人寰。」石鐘山其實是一處典雅的江南園林,這個園林的營造與一個人的關係最大,他就是清代湘軍將領彭玉麟。他率軍在鄱陽湖口與太平軍生死血戰達五年之久,打敗太平軍後,他重修石鐘山的古建築,並構建宅第園林。

園林一景  

現今於石鐘山所見的樓閣,雖已多重修,但仍大致保留清末的規模和格局。從懷蘇亭往右走進園子,首先來到太平樓,此樓原名飛捷樓,是彭玉麟為紀念清軍攻克太平軍而定名的。

 

 

太平樓

樓外有天河繞過,河上有石橋,河邊有石磯,十分幽雅。繞著樓廊繼續前行,踏過九曲八折的石橋來到一個石洞前。
穿過石洞出來,感覺是「別有天地非人間」。這個石洞叫桃源洞,洞外是一個小池,池畔石岩壁立,佈滿大大小小的題刻。

 

桃源洞前    

原來這是當年彭玉麟所住的浣香別墅的後院,據說洞前「雲根」二字就是彭玉麟所寫的。 浣香別墅由聽濤眺雨軒與芸芍齋組成,其間庭院的四壁鑲嵌了魏徵、蘇軾、黃庭堅、鄭板橋等名人的碑刻,其中魏徵手書的「遵王之義」詩更是難得一見。

浣香別墅   魏徵手書

與浣香別墅並排,大門都面向長江的還有忠烈祠及報恩禪林。忠烈祠是曾國藩奏請咸豐帝欽命興建的,用以奉祀在與太平軍作戰中陣亡的湘軍將士。

 

忠烈祠

浣香別墅右側有小路通往長江邊的上諭亭,亭內立著咸豐皇帝諭旨的石刻,而「上諭亭」三字則是曾國藩的手書,也是非常珍貴。

 

 

曾國藩字跡   

太平樓前有天河橋,過橋後沿台階而上,就到了石鐘山最高處的梅花廳。此廳是彭玉麟賞梅詠詩之所,原名六十本梅花寄舫。不過現址已改建,周圍似不見梅樹,恐怕不復舊觀了。從梅花廳另一邊下來,經過紺園後,就到了紫雲廊,從此走進石鐘山另一邊的景區。

    梅花廳

 

江湖奇觀

 

紫雲廊的廊壁又陳列了古今吟詠石鐘山的書法碑刻,而通往船廳的路上也有許多岩石題刻,內容多與抗戰有關。

紫雲廊  

船廳已是重建的了,從船廳走出江邊,到達江天一覽亭,這是石鐘山臨江觀景的佳處。千尺危崖,下臨大江,只見濁浪滔滔,而江風習習,寒氣逼人。

 

  江天一覽

亭下有磴道通到臨湖塔,塔邊又有許多激勵士氣的題刻,如「力挽狂瀾」等,使我想起民初李烈鈞曾在湖口起義倒袁,抗日戰爭時石鐘山更成了戰場。臨湖塔下仍有一塊磯頭石,據說這裡曾是日軍把中國人裝進麻袋推下大江的「沉人岬」。

臨湖塔   抗戰題刻

江天一覽亭原有另一磴道直下泛舟岩,可惜這磴道已因安全問題而封閉了,未能到山下水邊和洞穴去尋味當年蘇軾父子月下泛舟的情景,無疑是一個遺憾。回到船廳,沿著旁邊的路往東走,行行來到江邊的清濁亭。亭前有錢偉長寫的對聯: 江湖兩色     石鐘千年

泛舟岩  

從此亭向前望,可清楚看到長江和鄱陽湖黃綠分明的線界。對於這個奇觀,古人多有題詠,如夏寅的詩句:

「九江流與鄱湖接,清濁分明見一痕。」

眼前所見,正是這樣。

  清濁亭

進景區時已知道可買聯票兼遊石鐘山與孤懸鄱陽湖中的鞋山,但售票員說今天浪大,遊船不開了。出來時見有一個團隊正出發去坐船,我即補買船票跟隨。開船後,風浪真的很大,船上的人要等船開至江中才可站起。未幾,船駛到長江與鄱陽湖的分界處,江湖兩色,真是涇渭分明。

鞋山   江湖兩色

鄱陽湖中的船隻都很高大,所謂艨艟巨艦,令我聯想到600多年前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的情景。我問船工此船到不到鞋山,「今日浪大,到不了。鞋山還在十公里外的湖中呢﹗」

艨艟大艦  

不過,回程時能在江上看石鐘山,只見危崖壁立,傲岸崢嶸;絕壁下洞穴處處,似乎深不可測,就此一程遠觀近察,還是十分值得的。

江上石鐘山   山下洞穴

追蹤一宗文學爭議,踏足一處歷史戰場,既具園林幽境,也有江湖奇觀,典雅與豪雄兼而有之,石鐘山位於廬山腳下的湖口顉,交通方便,建議大家不要錯過。

    石鐘山大門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