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回首頁 >> |
懷化兩古城(下) |
|
1 | 2
| |
|
如果說洪江商城之遊帶給我賓至如歸的愉快,那麼黔陽古城的一天一夜則為我留下時光倒流的回味。黔陽古城離洪江商城只有22公里,黔陽縣在漢朝叫做鐔成,唐代改名龍標,到宋代才稱黔陽,歷史較洪江商城更悠久。唐天寶七年(748),大詩人王昌齡從江寧縣丞被貶為龍標縣尉;龍標是當時西南偏遠之地,王昌齡在此留了八年。今次前赴懷化的最大的目的,其實是訪尋這位詩人的遺跡。 |
|
古城一景 |
|
龍標山碑刻 |
|
|
|
|
|
尋訪王昌齡 |
|
|
古城裡的王昌齡遺跡並不多,我到火神巷去找少伯井。少伯井相傳是王昌齡所掘的,清初因在古城被圍時救活了不少百姓,才正名為少伯井。眼下的少伯井水量充沛,仍在滋育著今日的黔陽人。 |
|
王昌齡畫像 |
|
少伯井 |
|
黔陽古城三面環水,只有東面依山。從東正街出東門,有台階上山。山邊有一段古城牆,繞到城牆上,就到了龍標山。牆邊立了一尊王昌齡石像,他手執書卷,臉有憂色。 |
|
城東一景 |
|
王昌齡石像 |
|
石像旁有一棵千年香樟,幹粗葉盛,傳為詩人手植,2006年曾遭病害而枯萎,經搶救後又絕處逢生,確是一件奇蹟﹗在龍標山古樹下,我不禁想起王昌齡的《龍標野宴》:
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擕就竹叢。
莫道弦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 |
千年香樟 |
|
|
|
|
芙蓉樓攬勝 |
|
|
王昌齡的七絕在當時已很出名,若論膾炙人口,除了幾首邊塞詩如《從軍行》、《出塞》外,必數他的《芙蓉樓送辛漸》了: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
|
鎮江芙蓉樓 |
一般的說法,王昌齡送別辛漸的芙蓉樓是在江蘇鎮江,但根據黔陽地方文獻所記,唐代龍標亦確有芙蓉樓。現今黔陽的芙蓉樓是清嘉慶20年縣令曾鈺於潕水邊重建的。樓外也有送客亭,但我覺得最有特色的是那座「龍標勝跡門」。這是一棟石牌坊,中間有拱門,門楣和門牆都雕嵌了花鳥畫,最有名的是門楣上那幅「王昌齡送客圖」,畫稿是清道光狀元龍啟瑞的祖母黎采華所畫,泥塑為名匠蕭登瀛所造,加上王昌齡的詩境,故又被稱為「三絕圖」。正門向兩邊呈八字伸開,據說牌門向著河岸傾斜,其斜度已超過意大利的比薩斜塔了﹗ |
黔陽芙蓉樓 |
|
|
勝跡石牌坊 |
跨過勝跡門,走進一片園林美景。重建的芙蓉樓是純木結構,重檐翹角,比我在鎮江所見的芙蓉樓略小。樓下供奉了王昌齡的畫像和牌位,樓上是一個空廳,從此俯覽周圍的園景,倒是上佳的位置。園中有半月池、三角亭等,都說是王昌齡吟詩之地。至於傳為王昌齡宴客之所的聳翠樓,建築較為精緻,於底層廳壁掛了「一詩一畫一聯」的書法作品,其中的畫用篆文把「一片冰心在玉壺」七字砌成了酒壺的形狀,而這文字畫也成了古城的一個標誌。 |
昌齡送客圖 |
|
|
雅緻園景 |
玉壺文字畫 |
|
從芙蓉樓風景區出來,沿著潕水走一段路,就到了黔陽古城保存得最完好的西門。此門原叫安遠門,1943年國民黨軍統局在黔陽舉辦特工培訓班,戴笠修復了西門城樓,並易名為中正門。穿過中正門,又回到古城了。 |
|
古城西門 |
|
城西一景 |
|
|
|
原生態古城 |
|
黔陽古城雖已被評為4A旅遊景區,其實還沒有大力開發。城內正營業的客棧只有四至五間,多是家庭式的經營。城內的店鋪以小超市、小食店為主,多集中於東正街與南正街,即使是最熱鬧的南正街,也沒有排列成行的特產店、工藝店等,就連新潮的網吧、咖啡室似乎還未有進駐。古城有九街十八巷,仍留著世第、大院、別墅、宗祠、故居,以至會館、書院、教堂、宮、廟等名字的建築不少,但大多無人居住或管理了,政府不加清拆,就姑且留為歷史的見證吧。 |
|
|
|
昔日高第 |
丁字街客棧 |
破舊宗祠 |
|
我在古城渡過了一夜一天,幾乎走遍了每一條街巷。從南正街到府後街約300米的一段路,是最有代表性的歷史街區了,過街的券門,高大的封火牆、捲棚式的屋頂,大多是兩層的木屋,青石板鋪就的路,路上有銅錢漏,真是古意盎然。
券門和屋牆上留下的歷史痕跡仍未刷去。 |
|
過街券門 |
|
銅錢漏 |
|
其實城西的房屋最古色古香,如王有為故居,雖已荒廢,但氣派仍在。(王有為是明末曾因反對嚴嵩父子而掛冠的清官。)古城的午後一片寧靜,除了見到窨子(即外牆不開窗戶的屋)或街鋪門前兩、三老人在閒坐或聊天外,幾乎沒有什麼活動,一切都像凝固下來。我一個挨一個的訪尋那些荒而不棄的遺跡,藉簡短的介紹去閱讀這個古城的過去,似乎也陷進歷史之中,不能自拔。 |
|
王有為故居 |
|
沈寂的古城 |
|
在古城的傍晚,尋訪完寶山書院的遺址回來,從城防巷轉入北正街時,雨愈下愈大,這時北正街兩旁木屋的燈籠都亮了起來,想不到紅色的燈光影在濕濕的青石板上,是別有一番情韻的。回到丁字街客棧,老闆娘正在造飯,問我要不要一同吃飯。我以不能吃辣為由婉拒了,但內心充溢著溫馨。客棧二樓有一個圖書角,夜來無事,我就拿了兩本書回房間閱讀,在淅瀝的雨聲中,我讀到除了王昌齡外,還有王有為、王繼賢合稱「三王」的故事,也讀到道光狀元龍啟瑞在古城許多遺跡等,過了一個難忘的晚上。 |
|
古城夜韻 |
|
狀元井 |
|
|
沅潕風情 |
|
|
黔陽古城三面被潕水和沅江環繞,沿著沅江邊走到文星門附近,江面驟闊,只見沅江從對面山峽流淌而來,與從右面流入的潕水匯成一道,這裡立了一木牌,叫做「沅潕流清」。不管沅江、潕水,都是清江一道,而對面有綠樹青山。拾級走下半圓形的渡頭,近岸處橫著幾艘扁而長的小艇,充滿野趣。最難忘的是臨離開的早上,我再次走出江邊蹓躂,可能因為昨夜下過雨,靜靜的沅江和潕水倒影著對岸的山樹,又被一層晨霧所籠罩,讓我看到一個如夢似幻的仙境。 |
|
沅潕流清 |
野渡無人 |
|
前往黔陽古城,原只為了尋訪王昌齡的古跡,沒想到在古城中尋尋覓覓,所見的景物和人事,竟令我如此難忘。這個不事修飾卻優美恬靜的古城,能不教我由心愛上﹖ |
|
沅江霧景 |
|
城南一景 |
|
<<上一頁>> |
|
(全文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