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淄川聊齋之旅

 

說起「聊齋」,大家即刻想的是什麼呢﹖是倩女幽魂﹖是美婦夜訪書生﹖還是書生上山學法﹖不論你想到什麼,你都應該認識一個人:蒲松齡,《聊齋志異》的作者。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山東淄川人。少年時頗有才情,19歲已考中秀才,此後卻屢試不第,一生除做過一年知縣的幕僚外,終身幾乎都以教私塾為業。史傳沒有他的名字,但一本有四百多個短篇小說的《聊齋志異》卻令他永垂不朽。我愛讀聊齋故事,並由此敬重蒲松齡其人,於是2018年10月在訪遊山東的行程中,我到了淄川。

《聊齋志異》

 

連環畫:勞山道士


蒲松齡故居

從淄川縣城開往蒲松齡故居的公交車班次甚密,上了車不需半小時就到達蒲家莊外了。過了一道新建的城門後,就走在蒲家莊的麻石路上。路邊仍保留一些過百年的老屋,特別是一棵棵槐樹,令我想此村三槐莊的別名。

蒲莊入口

在槐蔭掩映下,我來到了蒲松齡紀念館。門廳有蒲翁的白石頭像,進入前院,綠竹猗猗,在蒲松齡生平陳列室前又有一座蒲翁的全身坐像,左手拿扇,右手捻鬚,神態自若。我急於去看他的故居,就穿過兩重縱長八角形的洞門跨進後院。只見前方屋前有兩棵結實纍纍的石榴樹,知道這就是三百多年前的蒲氏舊宅----聊齋了。

路邊槐樹

蒲翁風神

聊齋只是三間簡陋的北房,包括臥室、廳堂和書齋。正廳中間掛了蒲學專家路大荒所題的「聊齋」匾額,兩邊是郭沫若的對聯:
「寫鬼寫妖高人一等 刺貪刺虐入骨三分」。最令我觸動的是匾下所掛的一幅蒲松齡畫像,這是他在74歲時兒子蒲筠叫他穿起貢生的衣服,找了江南畫師朱湘鱗為他寫真而留下的。蒲翁為此耿耿於懷,特在畫上加了兩則題跋,其一為:
「為余繪此像作世俗裝,實非本意,恐為去世後所怪笑也。」
他一生與舉人無緣,七十多歲才得一個「歲貢生」的虛銜,這對他來說不是榮寵,而是嘲弄﹗

樸素民宅

聊齋正廳

留仙寫真

 

畫像的案桌上放了四件蒲松齡在西鋪畢家坐館時的遺物,包括靈璧石、三星石、蛙鳴石和木影爐,雖不是什麼珍寶,卻也留著蒲翁平日摩挲撫弄時的手澤啊。左側的廂房是書房,有臥榻、書櫥、桌椅、帽架等,據說都是蒲翁的舊物;左側的廂房才是臥室,他在71歲撤帳歸家,可惜為他持家五十多年的劉氏早他而逝,兩年後,孤獨的蒲翁就在此臥室「倚窗危坐而卒」,死前可能還在構思他的狐鬼精魅的故事呢。

 

書房舊物

臥室蕭然


柳 泉

看完蒲松齡故居後,很想立即去看村東一里處的柳泉,然後再找蒲翁的墓地。原來離故居50米已闢了一個聊齋園,最初對這類主題景區興趣不大,但知道柳泉與蒲松齡墓都在景區之內後,就沒有過門不入的理由了。

主題景區

 

進園後,沿著一段城牆往下走,牆頭纏滿暗紅的爬山虎,城下的矮松已綠中變黃了,在一片綠楊中夾著兩株已結果的柿樹,濃濃的秋色撲面而來,這一段叫做柳泉古道。

 

 

柳泉古道

走完柳泉古道,就見前面一叢柳樹,綠浪輕搖,當中屹立一棵老柳樹,樹下有一口四方的井,這就是柳泉了。柳泉原名滿井,據說當年位於青州至濟南的官道上,道旁有一個草亭,蒲松齡就在亭中設茶款客,請求過路人說說所知的奇聞逸事。現在柳泉上立了一塊黑底藍字的石碑,由作家茅盾題字;柳泉外也建了一座采風亭,蒲翁正坐在亭內拈鬚頷首,似在聆聽客人在談奇說怪呢。

古柳清泉

 

柳泉采風


花妖狐魅

從柳泉續往東行,樹木綠中有黃,甚至夾雜全株紅、橙,色彩斑斕,怡人心目。路邊相隔不遠就有一小亭亭內有枱亭上掛了「連城」「嬌娜」「青鳳」「畫皮」等木額似在提醒遊人已進入聊齋的狐鬼世界。

秋色斑斕

 

行行來到「葛巾軒」,軒內佈置清雅,與剛才路過的簡陋小亭不同。我記得葛巾是紫牡丹所化,也不知是妖是仙,她通身異香,美麗而溫柔,因得書生常大用的厚愛而相許,最後卻被常猜疑而黯然離去。難怪蒲松齡常在篇末慨歎:用情專一,人尚不如妖也﹗穿過「葛巾軒」,到了「牡丹園」,可惜並非花開時節,不然這裡種的曹州牡丹,其艷釆應不減於洛陽呢。

 

葛巾軒

聊齋中的牡丹精如葛巾、如香玉,都很深情,此外菊精黃英不以清高自矜,也令我印象深刻。不過,若論我的最愛,則必數狐精了。從「牡丹園」出來,不遠處就是「嬰寧苑」,我忍不住噗哧的笑了出來。蒲松齡寫狐精嬰寧的愛笑,用了數不清的「笑」字,真是笑聲滿紙。大家以為她癡呆,不懂人事,後來鄰家子對她起邪念,才知道她的聰明和不幸。

嬰寧苑

   

走進「嬰寧苑」,並不像書中所寫的「門前皆絲柳,牆內桃杏尤繁」,而是紅葉滿地,一片蕭颯,但嬰寧的笑聲彷彿仍迴盪不已。從「嬰寧苑」返回大路,前行不遠,有「小翠亭」。小翠和嬰寧一樣豪放不羈,她喜歡蹴踘、扮演戲中人物,常常作弄他人,大家都以為她瘋癲,其實她機智過人,為王家排難解紛。

紅葉滿園

 

泥塑:小翠故事

蒲松齡寫了許多狐精,大都多情重義,但論性格的活潑可愛,就只有嬰寧和小翠了,園區設計了「嬰寧苑」和「小翠亭」,真是深得我心。其實,一路所見有許多狐狸的雕塑與裝置,形象都跳脫可親呢。

   

路上狐蹤


墓園 聊齋宮

過了觀狐園後,轉往南行。只見柏樹夾道,未幾就到了蒲松齡墓園。其實這是蒲氏幾代人的墓地,收葬了蒲松齡的先祖及後人。蒲松齡的墓封土高約2米,前面有四角碑亭,亭中鐫刻同邑張元所寫的墓表,前面又立了茅盾手書的墓碑。蒲墓在文革期間曾被破壞,茅盾在碑上也作了紀錄,讀之令人扼腕﹗

蒲松齡墓

 

從墓園出來西行,然後朝北往下走,就到了翠仙湖。湖上有島,碧水縈迴,加上秋樹五色斑駁,又是聊齋園中一處美景。

 

 

 

翠仙湖美景

繞行曲橋,來到仙人島腳下,有一立石刻了「地海天」三個紅字,未知其意。拾級上行,來到「聊齋宮」的入口。進去後,好像到了海底世界,水族羅列兩旁;龍宮大殿正進行一場熱鬧的婚禮,一對新人不就是馬驥和龍女嗎﹖

 

地海天石刻

 

過了龍宮,竟墮進陰曹地府,只見處處刀山火海,我赫然見到那個為父伸冤而勇闖地府,將被二鬼鋸成兩半的席方平﹗匆匆走過地府,然後沿台階走上南宮門,到達天界,這時才明白那石刻「地海天」的意義。這是一個取材於《羅剎海市》、《嬌娜》、《尸變》、《席方平》等情節,用蠟像、彩塑加上聲、光、電等科技所重現的魔幻世界,讓遊人有如親臨其境。

小人書:席方平

 

聊齋宮天界


玄夜院 狐仙園

從聊齋宮下來,轉上古木參天的山徑,有點陰森,氣氛與別處迥異。過了「雨過松香」石後,來到「宦娘鬼宅」。宦娘是一隻酷愛琴藝的女鬼,與書生溫如春結為知音;她深藏而善良,最後玉成了溫生和良工的婚事。

 

 

宦娘鬼宅

過了「宦娘鬼宅」,又到「連瑣鬼院」,連鎖喜愛吟詩,怯懦而深情,喜遇同樣用情專一的楊于畏,結果得以起死回生。雖然聊齋的鬼魅故事也有可怕如「畫皮」,但善良、深情、如宧娘、連鎖,又如青鳳、聶小倩,使人頓生幽冥猶勝人間的感慨。 「宦娘鬼宅」和「連瑣鬼院」合稱「玄夜院」,離開「玄夜院」,經過可供飲食的「柳泉山莊」後,就回到柳泉了。
 

連鎖鬼院

 

再沿柳泉古道走上城牆,最後補遊「狐仙園」,前門是兩隻狐狸,一雄一雌,頸項都掛著銅鈴,造型可愛。園中有方池,一道拱橋橫跨池上,叫留仙橋,細看橋的兩頭也伏著石狐。原來池中也有不少狐狸的造像,連散佈園中各處的石峰也多以狐仙為題,如聚仙峰等。

二狐守門

 

聚仙峰

最使我驚喜的是園中有園,那就是按王村西鋪畢自嚴的私園所重建的「石隱園」,蒲松齡在畢家設館達三十年,經常在園中留連,其中景物也見於歌詠。進了園 後,令我應接不暇的是層出不窮的石峰,如萬笏山、魚躍石、蛙鳴石、雨錢石等,這使我猛然明白蒲翁為什麼會寫了一篇《石清虛》,相信他和畢家主人都是石癡呢﹗

石隱園

 

蛙鳴石

在《聊齋自志》中,蒲松齡說:「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他一生窮愁潦倒,只好潛心著述,借狐鬼志怪的故事諷刺時弊和暴露人性的醜惡,同時也把自己對真善美的追求寄托於狐鬼精魅的身上。到淄川去訪尋蒲松齡故居,看見他那些寒傖而又真實的遺物;徜徉於秋意醉人的聊齋園,重溫一個個百讀不厭的狐鬼傳奇,彷彿葛巾、嬰寧、宦娘等正向我招手,倏忽又飄然而去。這真是一趟饒有興味的文學之旅,教我回味不已﹗

蒲松齡紀念館

墓道碑刻

聊齋園一景

 

   

<< 全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