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肇慶是廣東西部的城市,離香港比較遠,以前可從陸路或水路前往,但所需的時間最少也得四小時。不過,肇慶有一處風景名勝叫七星岩,二十多年前我已聞風而往,之後一再重遊,至今竟遊過共九次了。 |
|
七星岩牌坊 |
||
藉著往遊七星岩之便,我也開始對肇慶這個古城萌生興趣,每次都抽時間去參觀一、兩個景點,或者只在街上蹓躂,有時意外地尋得一些古跡,就覺得很有滿足感。三年前我寫過一篇《廣東最美七星岩》的遊記,最近又一次到肇慶,覺得也應撰文去介紹一下這座歷史名城。 |
![]() |
|
![]() |
七星岩「步步高」 |
|
肇慶在先秦時期仍屬於百越之地,漢武帝設高要縣,到南朝升格為高要郡。隋朝改高要為端州,取「五嶺南來第一州」之意。到了唐代,端州逐漸成為南方一個重要驛站,南下的遷客騷人多會在此停駐或中轉,留下了足跡。有關肇慶的歷史文化,就讓我從梅庵說起吧。
|
||
七星岩包公題刻 |
||
|
||
唐僧惠能宋包拯 |
||
話說唐玄宗先天二年(713),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在回返新興的途中,路過端州城西,很喜歡此地,並「插梅為標」。到了宋至道二年(996),智遠和尚為追念六祖的遺意,便在插梅處建庵,就成就了這間千年古寺。 |
![]() |
|
![]() |
梅庵建築群 |
|
梅庵的山門小巧雅緻,進門後拾級來到常光亭,亭邊有千年菩提樹, 「到此間應帶幾分僊氣 坐定後宜生一點禪心」,到此令人暫忘俗念。
|
||
常光亭 |
||
![]() |
梅庵可看的東西不少,除了隱含著「一齋達泉」傳說的六祖井外,我認為兩樣最值得看:大殿和梅花。梅庵的大雄寶殿保留宋代建築風格,其中斗拱的構造在嶺南地區據說是絕無僅有的。殿前有一梅園,遍植矮小的梅樹,每年冬末春初,綻放的白梅猶如星星點點的雪花,此景又叫「梅庵香雪」。 |
![]() |
大殿斗拱 |
白梅一朵 |
|
除了六祖惠能,唐人在端州留名的還有李邕和李紳。李邕是李白、杜甫的前輩,時人稱為「書中聖手」,他用楷書寫的一篇《端州石室記》,現鑲在七星岩石室洞前的碑亭中,是七星岩最有份量的一塊摩崖石刻,又叫「馬蹄碑」。 |
![]() |
|
![]() |
李邕碑亭 |
|
李紳是中唐的有名詩人,「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這首無人不曉的《古風》就是他貶往端州的途中所寫的。李紳在端州任職司馬,他輕徭薄賦,除暴安良,做了許多利民的事,因此百姓對他十分感念。
|
||
李紳簡介 |
||
![]() |
「正直遺型傳稗史 清忠初績著端州」,這是城西白沙包公祠大門的對聯,若說在肇慶最為人所知、所敬的古代官員,就非包公莫屬了。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包拯知端州軍州事,三年任期中所行德政不可勝數,例如他開辦星岩書院,當年的書院只剩下遺址,如今寶月湖畔又新建了星岩書院,正在延續他興文辦學的理念呢。 |
![]() |
包公金像 |
寶月湖畔 |
|
又如他為解決食水衛生的問題,親率民眾打了七口井,後人都稱為「包公井」。這七口井部分仍保存至今,例如古城內米倉巷就有一口。 |
![]() |
|
米倉古井 |
||
![]() |
傳說包拯任滿離開時,坐船至羚羊峽,突然波濤洶湧,他感到事有蹊蹺,結果在船上搜出一塊用黃布包裹的名貴端硯,這原是端州士紳的一點心意,包拯二話不說,即把端硯擲向江心,頓時江上風平浪靜。 |
![]() |
羚羊峽 |
著名端硯 |
|
如今羚羊峽古道上有一處清風閣,崖上仍可看到「江上清風」四個大字的石刻,是清朝人為表揚包公的廉正不欺所留下的。說到石刻,包公也留下了筆迹,現仍嵌於七星岩石室洞前。 |
![]() |
|
清風石刻 |
||
|
||
肇慶開府兩名樓 |
||
![]() |
肇慶的得名始於北宋末,與宋徽宗有關。趙佶最初被封端王,登基後他把端州升格為肇慶府,肇慶之名就沿用至今。現仍留下的古城牆就是宋徽宗命端州知州鄭敦義改土城為磚城,後經明清兩代修繕而成的樣貌。 |
|
肇慶府樓匾 |
![]() |
|
每逢路經宋城路的古城牆,最矚目的必是高踞城牆之上赤牆紅瓦、巍峨瑋麗的披雲樓了。這座雄樓始建於徽宗政和三年(1113),古時常有雲烟繚繞,故得此名。明朝天順年間知府黃瑜加以擴建,並遍植嘉木,豢養鶴群,於是「披雲鶴唳」曾為「肇慶八景」之一。現樓是1998年重建的了,我曾三次登樓,樓內的裝置三次都有不同,不過懷古之情並未改變吧。 |
||
披雲樓 |
||
![]() |
披雲樓是肇慶三大名樓之一,另一座名樓叫麗譙樓,它不在城上,而在城中。從古城牆下來,走進城中路,路邊有一座用紅砂岩石築成的城樓,券門上額「古端名郡」,兩邊有一副磚刻的門聯:「星巗朗曜光山海 硯渚清風播古今」,這就是自宋至明清的肇慶府衙所在了。 |
![]() |
麗譙樓 |
府衙大門 |
|
![]() |
城上有兩層樓閣,頂層簷下掛著一塊直匾,匾上「肇慶府」三字據說是宋徽宗親題的。麗譙樓之名則是黃瑜修葺肇慶府衙後才改的。明朝末年,群臣在肇慶擁立宗室朱由榔為永曆帝,繼續抗清,麗譙樓一度成為皇宮,改名永明宮。如今的麗譙樓,一層佈置為永明宮的場景,並陳列當年麗譙樓的銅鐘、「聖旨」款石碑等遺物。永曆王朝維持了16年,留傳許多故事。 |
![]() |
永明宮 |
||
「聖旨」碑 |
||
![]() |
肇慶的舊城牆周長2800米,東南西北均有城門,不過現仍保留的只有北門,又叫朝天門。1924年肇慶政府原擬把城牆拆毀,幸好經梁贊榮兩次上書爭取,城牆才得以保留,但四門均被填塞並築成斜坡,後來城上曾成了居民區。如今的城牆是經歷九百年後不斷演變的結果,例如在朝天門的一旁仍可看到月城的殘留,構成了今昔的對比。 |
![]() |
月城遺跡 |
||
朝天門 |
||
![]() |
考古人員搜集了包括宋、明、清和民國不同時期的銘文磚,在披雲樓內展覽,可印證城牆修葺的歷史。參觀完披雲樓後,我在城牆上蹓躂,便特別留意牆磚上有沒有留下銘文,雖然只發現幾塊刻了「郁南都城」字樣的牆磚,看來應是近期更換的,果真如是,亦可見此古老傳統還在繼續下去呢。 |
![]() |
銘文磚(一) |
銘文磚(二) |
|
|
||
崇禧塔與閱江樓 |
||
![]() |
細看明、清時代的肇慶地圖,原來古城中的府署、縣衙甚至督院(兩廣總督府)是並存共處的,而城中的古跡很多。肇慶府城座落於西江之濱,江濱也分佈了一些古跡,最有名的是崇禧塔。崇禧塔建於明萬曆十年(1582),乃時任知府王泮所建,建塔的目的是鎮水患和興文運。 |
|
崇禧塔 |
||
![]() |
更值得點讚的是翌年他批准從意大利來華的利瑪竇在崇禧塔旁建造中國第一座天主教堂,取名仙花寺。利瑪竇在肇慶留了6年,他繪製中國第一張世界地圖,為中國打開了認識西方文化的窗戶,影響深遠。仙花寺已不在了,只留下了遺址;不過在崇禧塔下,仍有王泮生祠。王泮在任8年,勤政愛民,七星岩諸峰都是由他命名的。他深得民心,所以百姓建生祠以示敬愛。 |
![]() |
利瑪竇 |
仙花寺 |
|
沿著江濱路西行,就可到達閱江樓。閱江樓原建於明宣德年間,崇禎十四年(1641)兩廣總督張鏡心加以改建,並定名閱江樓。閱江樓築於幾十級台階之上,造型典雅,曾是訓練水師之地。據說,於永曆帝登基之日,兩廣總督丁魁楚在閱江樓點將閱兵,以壯聲威。 |
![]() |
|
![]() |
閱江樓 |
|
1925年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肇慶成立獨立團,由共產黨人葉挺為團長,成為北伐先鋒,並有「鐵軍」之譽。最近一次參觀閱江樓,樓內復原了當年獨立團工作和生活的場景,活現了一頁近代史。 |
![]() |
|
北伐先鋒 |
獨立團場景 |
|
![]() |
閱江樓所在曾是宋代石頭庵、明代崧臺書院,內有鵠奔亭、倉沮殿等遺址,可惜現在閱江樓主要是紅色教育基地,恐怕那些古跡徒有其名,最終或會漸漸湮滅。 |
|
舊建築遺址 |
||
|
||
在肇慶老街散步 |
||
![]() |
在肇慶古城閒逛常有意外的收穫,從城中路往東延伸,到城外就是正東路,往西延伸則可到正西路,這兩段路仍保留百年舊貌,古意盎然。正東路有一段富有嶺南特色的騎樓街,其中不乏百年老店如同吉貨倉、苓記貨倉等遺址。路上還有新修復的文廟,和許多地方的文廟一樣,現已成為推廣國學的活動中心了,也值得一訪。 |
|
正西騎樓街 |
||
![]() |
至於正西路也帶給我驚喜,有一次我坐公交車前往梅庵,發覺有一站叫石橋亭,於是回程時就在石橋亭站下車。石橋亭位於正西路123號,此亭建於1931年,原為過路人喝茶之所,沒想到現在仍保留下來。 |
![]() |
肇慶文廟 |
正西石橋亭 |
|
沿著正西路朝城牆行進,經過一座綠色琉璃瓦屋簷的建築叫翕廬,俗稱綠瓦桁,是民國時期的一座豪宅。如今翕廬已成了肇慶圖書館,我進去看看時,館前正舉辦一個春節燈謎競猜活動,便吸引我在那裡駐足良久呢。 |
![]() |
|
![]() |
綠瓦桁 |
|
上文以時代為經,名人名勝為緯,概述了從端州到肇慶的歷史。肇慶是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根據我十多年來尋訪的經歷,只覺政府在保育古跡方面未算理想。最近一次重遊,得知當局已啟動為古城牆申請世遺的工作,同時訂定了「府城復興」的規劃,只見不少地方均在進行復修,可預期一個又一個的傳統景點會陸續重開,這對於傳承歷史文化以至發展旅遊,肯定是一件好事。 |
||
府城復興圖 |
||
|
||
<< 全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