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  1  |  2  |  3  |

 

 

烏鎮二柵

烏鎮位於嘉興市的桐鄉,可說是今日江南古鎮旅遊的首選之地了。烏鎮又叫烏青鎮,分東柵和西柵兩大景區,我們往遊時適逢周六,難免處處是人,十分熱鬧。

東柵景區的遊覽路線比較簡單,首先來到逢源雙橋,橋的前面是財神灣,最吸引我的倒不是在收蠶時節用作精彩表演的高竿船,而是對岸的枕水人家獨樹一幟的水閣

烏鎮水閣

高竿船

 

舊房子

過了財神灣,進入朝宗門後,走的一條河街叫東大街,東柵大部分的參觀點,包括江南百床館、民俗風情館、三白酒坊、安源泰染坊等都集中在這裡。河街是一條石板路,兩邊多是嵌著木板的舊房子,沒有太多雕飾,更沒有仿古的俗氣。

永安橋

 

路上有橫跨兩岸的永安橋,望柱頭雕刻的小石獅,形制頗古。這樣的古橋在東柵還有數道呢。

 

作為茅盾的故鄉,我最期待的是去尋訪這位現代文學家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過了江南木雕館,就來到立志書院。這原是興建於清代的學堂,門廳留了一副對聯:「先立乎其大  有志者竟成」,茅盾(原名沈德鴻)和其弟沈澤民曾在這裡讀書、上課。現在立志書院重修後,已闢為茅盾紀念館。

 

 

立志書院

茅盾故居就在一壁之隔,大屋是茅盾的曾祖父所建,茅盾後來曾加以修繕,沈家在烏鎮算是中等人家了。出了茅盾故居,往前走不遠有修真觀,據說茅盾兄弟少年時常到這裡耍玩。

 

 

茅盾故居

 

觀前有一個古戲台,正在上演一折桐鄉花鼓戲,我也駐足看了幾分鐘,體會一下這鄉間古老的娛樂。


 

 

桐鄉花鼓戲

走到東柵的出口,有以茅盾著名小說《林家鋪子》命名的綜合商店,店員說這裡是林家鋪子的舊址,我只好半信半疑。不過鋪內有一角臨河的餐廳,我們都樂於在此吃一碗烏鎮小麵,權當今日午餐了。西柵比東柵面積大,入口處是元寶湖,遊客可坐擺渡船到湖的對岸,但輪候坐船的人很多,我們只好沿著棧道走到安渡坊,也就是西柵大街的入口。

林家鋪子

 

我尋訪的目標有二:一是昭明書院,門前有梁朝昭明太子蕭統的半身像,入門至庭中立著一個石牌坊,匾上有「六朝遺勝」四字,枋額則寫上「梁昭明太子同沈尚書讀書處」。

昭明書院

 

蕭統頭像

此坊建於明萬曆年間,沈尚書即南朝著名詩人沈約,所謂「同讀書」,即「陪太子讀書」也。書院其實已改為圖書館,也沒有什麼舊迹留下了;周圍倒是一帶雅緻的園林,可惜在此憩息的遊人甚多,把我的一點思古之情猛然驅走了。

 

明代牌坊

其二是茅盾墓園,墓園在靈水居的茅盾紀念堂後的小山上,茅盾和他的夫人合葬,墓前有一本大理石造的書冊,刻上他的一篇《夕陽》的手稿。

 

茅盾墓園

   

烏鎮西柵是比東柵具有更多功能的景區,酒店、客棧、菜館、餐廳、劇場等到處可見,可滿足遊客居停及娛樂的需要。我們從茅盾墓園下來,行行到了水上集市,這是西柵一處繁華之地,只見西市河橋梁縱橫,橋上行人和河上的遊船都絡繹不絕。 橋邊臨河的茶館,大都座無虛席,茶客似乎想靜下來去體會古鎮的繁囂和躍動吧。  

水市風情

繁忙水道()

水市口街有一家民國時代特色的餐廳,使人像重回二、三十年代;而通安街則有始創於明末,一直維持到八十年代仍在生產的亦昌冶坊,坊內保留了一隻鑄於同治五年的大鍋。

 

不過,我最有興趣的是叙昌醬園前一道叫通安橋的古橋,橋欄浮雕著「公議不許灌魚」的公告,訴說著古鎮的一頁歷史。沒有時間走遍西柵,大約只遊過它的東部。回到安渡坊碼頭,見輪候坐船的人不算多。我們就坐了一趟擺渡船,只見一個船伕在船頭撑篙,一個在船尾搖櫓,約用了五分鐘,就把我們送回景區的入口了。

同治大鍋

通安古橋

繁忙水道()

沒有遊完整個烏鎮,要對烏鎮下一個評價是不公平的。不過,當一個名勝成了炙熱之地,對於想靜觀細味的遊人如我輩會是一個難題。平心而論,烏鎮在水鄉之中是很有魅力的,如果像在西塘那樣也能留宿一宵並消磨一個清晨,相信我的感受會不一樣。

烏鎮一景

   

南潯氣度

離開烏鎮,直奔南潯。雖然南潯已屬湖州市,但與烏鎮相距不遠,我們僱車前往,不用一小時已抵達南潯古鎮景區之外了。南潯以出產優質蠶絲聞 名,其中的「輯里湖絲」更是清帝龍袍指定的衣料,所以南潯是一個巨富古鎮,曾流行「湖州一個城,不及南潯半個鎮」的說法。

 

南潯古鎮

南潯的巨富有「四象八牛」等名稱,古鎮現仍留下他們一些大宅,有人用「四氣」來概括南潯,即集大氣、洋氣、財氣、文氣於一體。浙北三大古鎮中,南潯的知名度不及烏鎮和西塘,因而遊人較少,正是我輩求之不得的好地方。南潯既是江南巨賈的聚居地,他們宅第之大,西塘和烏鎮難以望其項背。例如張石銘舊宅就有「江南第一宅」之譽。

 

南潯大宅

   

張石銘是南潯「四象」之一張頌賢之孫,大宅五落四進,據說共有244間樓房。主廳取名懿德堂,是他對母親養育之恩的感念。我穿堂過廳,真是滿目琳瑯,難以盡錄;但對其中的芭蕉廳情有獨鍾,廳前的門罩和廳外的矮欄均雕成片片蕉葉,綠意盈盈,甚有韻味﹗

懿德堂

 

芭蕉廳

行行到了韡輝齋,有一個歐式的門樓,這是南潯大宅的共同特色。張宅有偌大的花園,暮春時節姹紫嫣紅;園中放置多座太湖石峰,其中的鷹石更被稱為南潯三大奇石之一。

 
 

太湖奇石

劉氏梯號與張石銘宅隔河遙遙相對。劉氏梯號又名崇德堂,由「四象」之首劉鏞的第三子劉梯青所建。入門仍是儒商大宅的格局,較特別的是一列用篆字透雕的窗櫺。

 

 

篆字窗櫺(長樂未央)

   

劉氏梯號最有名的是在北部用紅磚砌築的西式樓房,俗稱「紅房子」。劉梯青是民初實業家,湖絲產品遠銷歐美,因此連室內的裝飾和陳設也洋溢歐陸色彩,例如客廳鋪設的馬賽克地磚,就令人眼前一亮。

紅房子

 

歐陸色彩

張靜江故居位於古鎮北面,主人也是「四象」之一張氏的後裔,而且更是民國開國的元勳。

 

張靜江像

正廳尊德堂盡顯他的崇高地位了:堂匾由清末狀元張謇題字,中堂掛著書畫大師吳昌碩的畫,兩旁對聯則是孫中山的手書,連抱柱聯也出自光緒帝師翁同龢之手,如此大氣確是罕見。張宅的二廳、三廳現闢為張靜江生平展廳,從而得知張氏雖「目眇履跛」,猶自名「人傑」;孫中山稱他為「革命聖手」,並許以「丹心俠骨」;而蔣介石能成為孫中山的輔弼,就得力於他的推薦。

 

尊德堂

 

參觀完張靜江故居,沿著頔塘故道北行,前往百間樓。話說明末禮部尚書董份為孫子向南潯名士茅坤的孫女提親,茅坤提出要為一百個陪嫁婢女各起一間屋為條件,董份竟一口答應,並如約建了百間樓。百間樓依河而建,一式烏瓦白牆,封火牆同中有異,房子對岸相向排列,錯落有致,真是一幅絕美的水鄉圖景。

 
 

百間樓

走進百間樓,沿著一條石板路穿過一重重券門;只見一間間房子都已空置,瀰漫滄桑的韻味。

 

 

 

人去樓空

 

上文提及的張氏二宅和劉氏梯號,均有大氣、貴氣、中西合璧的特色,如果要說文化氣息,則不得不說小蓮莊和嘉業藏書樓了。小蓮莊與嘉業藏書樓相連,位於古鎮南面。小蓮莊是「四象」之首劉鏞的私家花園,有一個很大的蓮池,可惜到訪時不是夏天,看不到蓮花滿池之景 了。

 

   

小蓮莊外

池邊有一碑刻長廊,陳列著碑帖的珍品。莊內有劉氏家廟,廟前有兩座御賜牌坊,廟中有宣統皇帝所賜的九龍金匾。

碑廊小亭

 
 

御賜牌坊

類似的九龍金匾也在嘉業藏書樓中見到,藏書樓乃劉鏞的孫子劉承干所建,因於正廳懸掛「欽若嘉業」的牌匾而得名。

 

 

九龍金匾

   

這是中國近代規模最大、藏書最多的藏書樓,鎮樓之寶的是一套宋版的「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特闢四史齋加以收藏。樓中古籍積篋盈箱,也留下大批印書用的雕板。樓外是一片湖石魚池的園林,有一塊怪石,其中的小孔可吹之成聲,叫嘯石,石上有大學士阮元的刻字。

宋版「四史」

 

印刷雕板

徜徉於南潯古鎮,從西南部的核心景區走到東北部的張靜江故居和百間樓,行程約34公里,兩岸烏瓦粉牆,楊柳青青,怡人心目。每看到前面橫著石橋,或平或拱,你若留意橋上的人及岸邊的樹,總會發現一幅美麗的構圖。

 

橋上人語

轉上東大街後,有點似走進鄉郊,這裡的河面更闊,兩岸多是普通的民宅,路過兩座大橋,均如駕空的彩虹,橋上鄉民來往,而楊柳依人,看來又像曾看過的豐子愷漫畫。南潯給我的印象,除了「四氣」之外,還多了一份秀氣。

大師畫意

   

<< 接上頁 >>

 

<< 接下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