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首頁 >>

 

|  1  |  2  |

滁州二亭話歐陽(上)

往遊安徽的滁州,只為了歐陽修的一篇《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記》長時間是中學中文科的指定課文,如今文學科仍保留了它,相信不少人曾經背誦,並琅琅上口。

醉翁亭記

 

北宋慶曆五年(1045),歐陽修被貶為滁州知州,滁州地僻事簡,便於公務之暇,暢遊滁州山水以解鬱悶。有僧人智仙在琅琊山築亭,歐陽修因陶醉於琅琊山水而自號醉翁,並用醉翁為亭子命名。其實歐陽修並不老,當時才四十歲。

 

 

醉翁蠟像

2015年11月底,我從馬鞍山乘公車前赴滁州,用了三個多小時,抵埗後下榻火車站旁。滁州入夜甚寒,服務員說明天預報是零下6度至2度。

 

 

滁州北站

   

第二天清早,我坐11路公交車直到滁州市區西南的琅琊山風景區。進入景區大門,即接上一條進山的大道,兩旁高樹已多半禿,葉子黃黃褐褐。

景區大門

 

進山大道

行不多遠,經過野芳園;想起「野芳」二字出自《醉翁亭記》,便進園看看。園林雖甚雅緻,但覺寒氣森然,原來園中的草木都披了一層霜雪,「野芳發而幽香」只好等待春天吧。園內的碑廊有許多題辭,其中看到蔡元培、孫科等民國名人的題墨,有些意外。

   

草木披霜


醉翁亭景區

從野芳園出來,大道上的遊人多了些,都朝著山的方向前行。過了洗筆潭後,「漸聞水聲潺潺」,循聲而覓,見林間有一小瀑,小丘上有聽泉亭。

聽泉小瀑

 

亭後則通往一個大潭,水色縹碧,潭面倒影著亭子,潭底纏滿水草,此潭取名醉翁潭

 

 

 

潭名醉翁

續往前行,路邊有一座形制古舊的薛公橋,橋下是一道清溪。溪邊有兩口井,有石刻名曰讓泉,也許就是歐文所說的「釀泉」吧,「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

 

 

井號讓泉

 

過了讓泉,已到達醉翁亭景區門外,醉翁亭被封在景區之內,不能從外面看到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之景了。

 

 

 

景區入口

醉翁亭景區依山而建,過了前門是第一級庭院,簡約地種了一列梅樹,一叢矮竹和一棵羅漢松,大抵寄意歲寒三友吧。拾級而上,穿過額曰「有亭翼然」的圓門,就看見醉翁亭了。

 

醉翁圓門

   

亭前院牆嵌滿歷代碑刻,亭右的岩壁則有摩崖篆文大字。醉翁亭因歐陽修的文章而有「天下第一亭」之譽,亭額用蘇軾的字,典實而樸雅。其實亭子不大,很難想像太守在此設宴「觥籌交錯,起坐喧譁」的情景。

摩崖篆文

 

千古名亭

醉翁亭的後面是二賢堂,供奉的是王禹偁及歐陽修,兩人均曾任滁州知州,王是歐陽的前輩,也是古文運動的先驅,歐陽修對他十分仰慕,因此同受紀念。

   

滁州二賢

從二賢祠往左行,又穿過一個院門,出來到了古梅亭。古梅亭建於數級台階之上,看來像座小廟,最令人矚目的是亭前用木欄圍起的一棵大梅樹,欄座的石上刻了清順治年間所題「花中巢許」(巢父、許由,堯帝時兩位清高的隱士)四字,此樹傳為歐陽修所手植,樹齡已近千歲了。可惜此時仍是初冬,未能親睹古梅開花的情景﹗

古亭宋梅

 

花中巢許

古梅亭旁有山徑,徑口立一碑亭,內置一塊嶙峋怪石,叫菱溪石;亭前有石碑,刻了歐陽修的《菱溪石記》。原來宋人喜歡賞石、藏石,歐陽修在遊覽城東的菱溪時發現大小怪石各一,甚為愛惜,並把它們移至豐山之下和豐樂亭前,供同好者賞玩。現亭中所放的應是從豐樂亭搬來的吧,是怪石之小者。沒想到在醉翁亭景區先後得睹歐公兩樣手澤(古梅和怪石),令我喜出望外。

菱溪怪石

 

歐陽修五十一歲主持禮部貢舉,成為一代文宗,所提拔的門生中最喜歡的是曾鞏,最看得起的是蘇軾,說要「放他出一頭地」。歐陽修死後,蘇軾除了賦詩撰文懷緬恩師外,也曾親筆抄寫了《醉翁亭記》和《豐樂亭記》以示感念。

 

   

山徑碑亭

這兩篇碑帖後來成了書法中的珍寶,明朝太僕寺少卿馮若愚他和兒子保存了這「歐文蘇字」碑,所以後人建馮公祠以嘉許馮氏護碑之功,藏碑的地方叫宋寶齋。景區另闢宋寶新齋,把重新仿刻的《醉翁亭記》蘇碑用屏風形式陳列,方便遊人閱讀、欣賞。

歐文蘇字碑

 

馮公祠


琅琊山與同樂園

離開醉翁亭景區,回返大道上,行到一塊刻著「琅琊山」三字的大石,是一個岔路口:左行前往琅琊寺,右行可到同樂園。我先選擇前者,左行約數百米,路上橫亙一道石砌的門,前額題曰「蔚然深秀」;過了石門,後額改為「峰迴路轉」,正在提示我已在琅琊山道。

山道石門

 

行行到了蔚然亭,亭前是一泓碧湖,風光如畫,此湖叫深秀湖,應是春夏時節遊人的熱點。漸入山中,路旁的草頭、樹梢都沾上點點積雪,頓覺寒氣滲入。走了約一公里的路,便到達琅琊寺的山門。

 

 

蔚然深秀

琅琊寺始建於東晉,是皖東甚有名氣的古剎,現在也列入全國重點寺廟之一。

 

 

 

琅琊古剎

 

進寺繞行一周,殿宇雖然多經翻修,但廟貌大體古樸,其中的無樑殿、三友亭仍保留了明代的面貌。

 

 

 

無樑殿

寺院藏於深山中,集靈秀之氣,令人頓消俗慮。離開琅琊寺,繼續走一段有四百多級台階的二九徑到南天門。登山之路雖有點吃力,但看見路邊的草木披瓊掛玉,尤其亭閣的簷頂都像髹上一層白色,想起「玉宇瓊樓」的成語,心中便有莫名的興奮。

 

瓊樓玉宇

 

走完二九徑,就到了南天門牌坊。南天門立於琅琊山東面的峰頂,是群山拱聚的中心,據稱有九龍捧珠之勢。上有碧霞宮,供奉被稱為泰山女神的碧霞元君,傳說她曾在琅琊山斬妖除魔,而髻上的珠串更化成山上的滁菊。碧霞宮周圍有許多摩崖石刻,部分還紀錄了抗日戰爭的歷史。

 

 

碧霞宮

最難忘的是登上八角攢尖的琅琊閣(亦名會峰閣),走出第三層的樓台,放眼望去,只見群峰高低起伏,如潮水奔湧,琅琊山之美盡在此矣﹗

琅琊閣

 

群峰起伏

從南天門和琅琊寺下來,補遊同樂園。同樂園位於距醉翁亭約二百米的谷地,取《醉翁亭記》中「醉能同其樂」,即與眾同樂之意。園中屹立一座軒敞宏偉的紀念館,內有歐陽修官服坐像,匾額題曰「一代文宗」。

歐陽修紀念館

 

歐公塑像

館內用多幅壁畫介紹歐陽修治滁的事跡,並有所作詩文及書法手跡等;館外庭廊窗下的牆腳則嵌刻了歷代書法大家如趙孟頫、文徵明、祝枝山等手書的《醉翁亭記》,均有欣賞的價值。

大家書法

 

紀念館對面是一排峭崖聳峙,壁上留下大小摩崖題刻多方,崖下還有洞穴;一條瀑布從崖上墮入潭池,水聲潀然,終日不絕。潭邊有觀瀑樓,可讓遊人留步,在此一角觀崖聽瀑,聊以構想並神遊於醉翁筆下的「山水之間」吧。

 

   

觀瀑樓前


   

<< 接下頁 >>